第398章 花合文成公主(4 / 5)

但二人的结局却完全不同。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的关系日益改善。

两国之间商业贸易日益频繁,为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

同时松赞干布倾慕中原文化已久,于是便借着和亲的机会引进史书典籍进入西藏,并命令贵族子弟学习中原文化。

文成公主本人也是饱读诗书,博学多能。

她以儒墨两家思想开化吐蕃,倡导和平,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

她亲自教授妇女们养蚕抽丝及刺绣女工,亲自教授师傅们汉字书法以及绘画,又以师傅之手广招学徒将汉文化传遍吐蕃。

同时,她在入藏时带来了一座释迦牟尼佛像及三百六十部佛经。

在入藏后她深受藏族佛教的熏陶,并开始将其与中原佛教相结合,使佛教焕发全新的面貌。

文成公主还虚心学习藏族语言,在学有所成后与松赞干布一起翻译藏族佛经。

并将大量藏族佛经译本传回中原地区,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的佛教发展。

文成公主对佛教发展的巨大贡献,使其在藏传佛教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菩萨的化身。

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以王后的身份继续在吐蕃生活达三十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

文成公主病逝后,吐蕃族人民感其恩遇,特为其建造文成公主庙以示纪念。

相比之下,在汉朝时同样是前去和亲的王昭君就没那么幸运了。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

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胡俗王昭君必须改嫁呼韩邪单于的长子。

王昭君不能接受,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

但成帝令她遵从胡俗,王昭君只得下嫁,最后郁郁而终。

文成公主与王昭君都是和亲,但二人的待遇和结局却完全不同。

之所以如此,是有原因的。

其一,所属朝代国力的不同。

文成公主所属的唐朝正值李世民贞观之治时期,国力非常强盛,中原地区外的各邦都争先恐后想与唐朝结交。

所以文成公主对他们而言,是能保住他们和平的守护神,更是与中原实现对话沟通的桥梁。

再者,倘若文成公主在吐蕃所受待遇不好,唐朝皇室定会对吐蕃追责,而吐蕃的实力又不足以抵挡唐朝的进攻。

所以文成公主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件易碎的宝物,必须要好好捧在手心上对待。

而王昭君就没那么幸运了,她所属的时代正是汉元帝与汉成帝统治时期。

因汉元帝宠信宦官,汉朝的国力早已日渐衰退,对匈奴造不成多大的威胁了。

所以匈奴王室也基本没有把汉王室放在眼里,即使王昭君所受待遇不好,汉王室也不敢过分追究责任。

其二,两位和亲使者的身份不同。

文成公主虽说不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但好歹也是皇室之女,与李世民流着同样的血液。

身份地位自是甚高,说话也更有分量,所以她可以轻易废除藏族地区的陋习。

吐蕃若不好好对待,必定遭到唐朝皇室的谴责。

而王昭君却只是平民出身,说话没有分量。

背后也没有一个强大的家族为她撑腰,自是只能受人欺凌,随波逐流。

其三,所前往的地区与中原文化的密切度不同。

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密切相连,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佛教文化。

文成公主进藏可以说与西藏地区的人们有着充足的渊源,所以也更容易被当地人所接受。

而王昭君所进入的匈奴地区是出了名的野蛮,匈奴地区的大部分人对中原文化所知少之又少。

王昭君嫁过去后不仅没有渊源,还存在着生活习惯上的冲突,自是难以被匈奴地区的人们所接受。

自古以来便有不少文人对和亲进行抨击,需要一个弱女子的幸福来保持和平而羞愧。

但是大多数文人之所以会对和亲发出抨击,都只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历史中的个体,他们只看到了远嫁的公主内心的煎熬。

但如果把和亲放在整个宏大的历史格局中,就会发现其实和亲是一件伟大的壮举。

虽说,和亲牺牲了一位女子的幸福。

但是如果不和亲,两国交战,那么将会有无数将军士兵战死。

这些男儿背后更是一个家庭,他们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

倘若他们都战死了,一个国家将会出现多少支离破碎的家庭。

有多少女子要忍受丧夫之痛、丧子之伤,有多少孩子自出生下来就会没了父亲。

如果和亲,那么牺牲的只会是一个女人的幸福。

但这份幸福能拯救两个国家中无数女人的幸福,更能避免无数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

同时和亲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