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开清第一功洪承畴(1 / 5)

第285章 开清第一功洪承畴

中华十大谋士其中一个是洪承畴,他是明清之际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

有观点认为,洪承畴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

参与清朝中央政务治理,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有观点认为,洪承畴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是一个可悲可叹的人物。

洪承畴的一生,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

前半生在明朝,镇压农民起义,后与清军作战失败被俘,皆不应肯定。

后半生投降清朝,为清朝征服东南和西南出谋划策。

其中镇压老百姓抗清和农民军余部,确实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的破坏。

但从清朝势力日趋强盛,实际成为全中华新的统治者,并迅速完成对全国的统一来看。

洪承畴审时度势,发挥自己的才能,所做出的努力,于社会进步有利。

这位同窗受到这样的回敬,方晓得这个山里鹧鸪非同凡响,可不是那么好惹的,从此便收敛多了。

“洪启胤认为洪承畴将来定有所作为,还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的评语。”

“洪承畴在水沟学馆附近卖豆腐干,为了能够多卖豆腐干,他还帮学馆里的学生作对子。”

在了解到洪承畴因家境贫寒而无法上学,就免费让他上学。

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洪承畴却张口说有。

“他七岁受启蒙教育,因家境不好,之后便辍学回家帮母亲做豆腐干。”

一些富家子弟,见洪承畴穿着寒酸,甚是瞧不起这位乡下同学。

泉州乃是府城,学馆里读书的人大多数家境不错,衣食无忧。

山里鹧鸪咕咕叫,撒泡尿儿自己瞧,粗布衣衫番薯腔,一块朽木岂能雕

“洪承畴学习刻苦,经常向洪启胤家中借书。”

“天启七年,洪承畴离开浙江,转到陕西升任陕西督粮道参议。”

“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

他试了试洪承畴的才学,愈加欣赏。

洪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聪明好学。

这个祭词是套用三字经的句子,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洪承畴听罢,不气也不恼,只用自己的才气,随口回击。

“洪承畴中了二甲进士后,在京城为官,前后在刑部做了六年小官。”

“虽略有升迁和政绩,但仍属于中下级官员。”

但作为当时八岁的洪承畴能出口成章,足见其思维敏捷。

“水沟学馆是洪启胤开的,洪启胤发现洪承畴帮他人作对子一事,于是不收学费将其招入学馆学习。”

“万历四十三年,洪承畴中本省乡试。”

谁说府城才子能不信鲤敢跃龙门,眼睛长在屁股上,只看衣衫不看人。

“两年后,洪承畴升任两浙承宣布政使左参议。”

“天启二年,洪承畴离开刑部,外调到浙江。”

洪承畴凭借聪明才智深受他的器重,成为了他的得意门生。

“从史记资治通鉴到三国志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尤其喜爱政治、军事方面的书籍。”

据说八岁那年,洪承畴的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去送殡。

进入灵堂,洪承畴向外公的灵位恭敬地跪拜行礼后,就振振有词地念道祭文。

“次年,洪承畴又中会试二甲第十七名,赐进士出身。”

在收下洪承畴入学后,他了解到关于洪承畴更多的事迹。

据说,有个同学也算有点文墨,还会吟几句诗。

洪启胤洪承畴小小年纪就聪明伶俐,我一早就看出他将来一定有所作为。

“洪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

“六年,洪承畴在刑部换了三個位置,先后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刑部贵州清吏司主事,改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还有洪承畴受到他的推荐,到泉州城北学馆继续深造。

他发现洪承畴为了让学馆里的学子多买一块豆腐干,就帮助这些学子对对子。

所以总的来说,对洪承畴的评价正面多于负面。

曾在洪承畴面前,吟了首打油诗,讥讽他是山里鹧鸪。

“洪承畴进入官场后,辗转刑部、浙江、陕西等地方为官,前后十一年,职务多有变动。”

“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洪承畴出生于锦田外祖父家。”

神风呼请上大人,子孙跪拜孔乙己,金银纸钱化三千,猪头礼品乃小生。

从洪承畴小时候种种事迹来看,将来的洪承畴前途无量也是不奇怪了。

“洪承畴初到陕西,农民起义兴起,官军四处围剿。”

“崇桢二年,陕西农民王左挂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