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坤爷,小姐在后院等你呐
李郁最近很累,每天有看不完的简报和账册。
杜仁在长兴县镇守,那边太重要,不能调回他。范京在吴县当典史,做的风生水起,也不适合调回。
他俩本是最合适的大总管人选,擅长物资、调度、生产。
刘武天天泡在船上,带着战船在太湖训练。
林淮生每天督促火枪队训练,吃住都在训练场。
刘千就像个狐狸一样,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猫着。
其余还有一堆手下,都是偏向武官,不懂文事。
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杨云娇。可好多事,她没法做主。
所以,李郁只能自己咬着牙坚持了。
清廷的田赋和杂税,按照规定是一年分两次征收。称为“春拨”、“秋拨”,春拨限农历三月之前解到,秋拨限农历九月之前解到。
杨云娇突然愣住了,犹豫不决,
“怎么了”
李郁愣了半天,爆出一句粗口。
一直跟随在后面的李小五立马接话“我和几个弟兄试过。外购的能打30次。长兴燧石,20次就必须换了。”
“死鬼,你还在等什么呢”
说起来和李郁倒是蛮配的,一南一北,两“李阎王”。
李郁拿起一杆新制成的燧发枪,肉眼可见,做工略差了一些,但是不影响使用。
但是比火绳枪的最大优势是,没有明火,枪兵们可以挨着,紧密列队,增加火力密度。
论亲戚关系,属于福康安的大表哥,有点意思。
“那边是新建的车间,放置这些机床。”
这是正治任务,不谈成本,不问理由。地方官若是执行不利,就会罢官贬职,甚至杀头。
清廷对于汉地18省,是有明确定位的。
出了这么一个不孝子弟,想必很头疼吧。
甄氏看着刘阿坤,噗嗤一笑“瞧你,怎么这么鲁莽”
“长兴水泥厂,正式投产半个月,估计本月产量20万斤”
“小子,你的级别还不够。我知道的机密,多着呢。”
一方面,上缴朝廷的钱粮绝不短缺。另一方面,不时的杀鸡儆猴。
“爷,您是想用水泥筑城”
张满库瞥瞥嘴,心里颇不以为然,不过还是问道
“李爷说从南方采购了5万斤成品钢铁,啥时到”
山谷里绵延1里的车间,还有外面,多家配套的作坊,非常有成就感。
张满库被打的一个踉跄,傻了。
“我家公子现在是站在半山腰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想请您给拿个主意”
“机床主体用的南方铁木,此木堪比生铁,坚固无比。”
“奴家明白了。”
就属于清廷眼里的“叛逆,不服王化”地区,要求相对低。
有任何反抗的苗头,都要立即扑灭。
淮河以北,是绝对的核心区,绝不允许出现大规模结社,帮派。
这才在两广地界上,打出了“李砍头”的威名。
李郁心想,一袋水泥就百斤左右了。
“找一些妇人,孩童,集中培训一下,加工燧石。”
潮州关监督杀人取财,难道手握兵权的广州将军就不会吗
等摸清了底细,关门打狗,小赚一笔,还不需要担责任。
准确说,是50厘米刃长的三棱刺刀。
刘阿坤解下腰刀,扔给一个丫鬟。
俸禄,衙门经费没了,就只能靠自己想办法了。
大约是朝廷8成,地方2成这样的比例。
“都听清楚了,这一次不讲人情。”
以成本价,逼着广州的一个铁商出货。
回答就更加小心了
然后,不出1个月。
他尝试了一下换燧石的过程,倒也挺快的,
中间厚,两侧薄,夹在鹤嘴钢片之间,
那可都是上好的熟铁,还有硬钢啊。
燧发枪的使用,也是相当繁琐的。
然而,刘阿坤嘴笨,不懂怎么安慰人。
“管好你这张嘴,咱是匠人,多干事少说话”
哎,甄氏幽幽的叹了一口气,那小模样,惹人怜爱。
“哎呀,我当是在军营了。”
砰,又是一枪。
这是西山枪炮厂特制的一批枪,被称为“李氏四型散兵枪”。
如今黄文运表态,不要存留。
奴才,偶尔也能骑一骑主子。
“下个月应该就能到。”
两个丫鬟看见他做贼心虚的模样,捂嘴笑了一下。
出了狼窝,又进虎口。
军装,靴子,仓库里已经堆积了2000套。
“义父放心,我可以立军令状,什么时候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