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4 章(4 / 5)

石头似的苍蝇都叮不进去,也得考虑考虑普通官员的处境啊。

消息刚放出去的时候,朝中大臣都不觉得这事儿可行,除非官家想

让朝堂崩溃,不然绝对不可能下手这么狠。

?葢?????問???????

16想看醉酒花间的《[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吗?请记住[]的域名[]16『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所有人都觉得皇帝是尝到了抄家的甜头准备故技重施,万万没想到短短几天时间王安石就把新的财权分配方式给拟了出来。

之前的分法是总量分配,负责收税的是地方,所有的税都收上来之后再按需分配,地方自留一部分,中央拿走一部分。

按照老王的新想法,以后中央和地方一起收税。

先将百姓要缴纳的税分成两种,田赋丁税这种大宋所有百姓都要缴纳的赋税由朝廷派人下去收,今后地方只负责收那些地方特有的税。

如此一来地方收上来的赋税肯定不够用,那么接下来就做预算找朝廷要,朝廷再将收上来的赋税返还给地方。

这么做虽然麻烦了点儿,但是比起地方收税然后留下自用的剩下的上交中央而言,可供地方官做手脚的余地就少了很多。

想找名头让百姓多交税?京城每年都派人下去收税,瞒能瞒多久?

地方全权把持税收,报到中央的钱数是一定的,可真正收上来的和报到中央的是一个数吗?

地方官不老实好办,收权就完事儿了。

再说了,新法子这么做是在减少地方官的工作量,朝廷派人把收税的活儿干了,地方官就不用起早贪黑的下去催促百姓,也不用各种找理由扩大自留份额。

过些日子三司调整一下增设一个会计司来管这些事情,不用担心地方缺钱上报朝廷不给批,只要预算做的合格,所有钱粮的去向都有记录,多少钱朝廷都给批。

啊?朝臣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该不会这也触及他们的利益吧?

老王:阴阳怪气.jpg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官家的天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反对的家伙们不觉得他们的利益范围多的有点离谱吗?

朝中官员怎么想苏景殊不知道,他只知道老王这一波操作把仇恨拉的死死的,只要他不傻了吧唧的冲上去说主意是他出的就绝对没人注意到他。

不愧是他们家王相公,遇到事情他是真扛。

他以为他一晚上写出来那么多东西已经很厉害了,没想到强中更有强中手,能用几天时间拟出新税制的老王才是最厉害的。

看官家和老王这趋势,二选一很有可能变成他们都要,只是推行的时候会分先后,时机成熟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所有人个措手不及。

小小苏:牛啊!

这算什么,在政事堂其他相公们眼皮子底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政事堂其他几位相公一点儿都没有察觉?

不可能,都干到政事堂了都是人精,连他都能猜出官家和老王接下来想干什么,相公们肯定都心知肚明。

相公们心知肚明却不明说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是他们都支持官家和老王,要么就是左右不了官家的想法只能捏着鼻子当看不到。

他对政事堂几位相公的了解,大概率是后者。

老王厉害!官家厉害!俩人都超厉害!

在朝中众臣被老王石破天惊的新税制吓的开始洁身自好并约束家人不得仗势欺人时,募役法悄无声息开始在江南各地试行。

韩琦当年改革役法时正在江南做官,那边已经试行了十多年的募役,如今的募役法和前些年不太一样,但是大体上都是官府收取助役金来免除百姓的差役,江南一带的地方官看到最新的募役条例后能更快上手。

朝廷要查账,募役法要试行,苏景殊写了份奏疏送到御前强烈建议两边重点放在一起。

皇城司的探子主要在京城附近活动没关系,六扇门那些已经上岸的江湖人不光能打探大宋的消息,有必要的话周边辽国西夏都能打探,探子已经到位,监督募役法的试行就是多问几句话的事儿。

他手下有位幕僚名沈仲元,这些日子已经成功入职六扇门,老沈的江湖百晓生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让他主管情报工作绝对没问题。

不,不只是情报工作,他感觉他们老沈完全能当六扇门的大总管。

建议很不错,官家看了之后欣然采纳,并表示接下来的任命看沈仲元的表现,如果表现的好就在六扇门专门给他设个职位。

激动的老沈直接亲自跑去江南铺展他的情报网,务必要皇帝看到他的本事。

朝廷要推行募役新法,还要查地方亏空,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江南一带的地方官立刻忙的焦头烂额。

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上头查亏空时重点盯的就是江南,这是干什么?因为江南富庶就盯他们?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