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这边定完了亲事之后,他也是越发起干劲了,天天都早起兢兢业业地上衙呢。
贾环也没想到他会如此地努力,贾环觉得应该教他一些摸鱼之术才好的,不然倒是苦了这个孩子。
但是前儿贾环已经给他说了心系天下的话儿,此时自是不好再打击他的热情,不然自己在他眼里可就成了口舌不一之人了。
反正现在的贾兰也还年轻,也还有的是干劲,等他接触过一些经历之后再告诉他另外一番道理也不迟的。
因着李纨这边也不放心贾兰一个人去上衙,于是也请着贾环上衙署的时候也带着贾兰一块儿去。
其实贾环心说贾兰跟着他会更危险一些呢,不过既是李纨相求,贾环也自是不好回绝。
而且贾环和贾兰上衙的地方都在皇城,目的地到底也差不多一致的,两府又极近,于是贾环也答应着捎带上贾兰。
为了保证贾兰的安全,贾环也不得已用着国公的规制来出行,护卫的人手也不再是以前的四人了,而是直接变成了二十几人。
马车走在中间,其余人骑马和步行跟随在四周保证他们的安全,当然那前边也少不了一些必要的旗手开道。
其实自打上次出现遇到易柔姑娘的巧合事儿后,贾环也隐隐觉得自己行踪到底是被一些有心之人给盯上了。
若是他们真的有心要埋伏贾环的话,贾环想来自己这边也是难以防备的,为了安全起见,他还是得多派遣些人手做护卫。
而且这本来也是国公的出行配置,很多国公出行基本上也是如此的。
若是只有他一个人例外的话,这到底也显得他自己太自命清高了。
在古代官场上特立独行算是大忌,所以他也选择随波逐流好一些。
近些时候以来,贾环和贾兰就这般天天一起起早去上衙。
因着荣府那边没有那么早做早餐吃的习惯,所以贾环也从定国府这边带了一些早点来给这个好大侄儿吃。
大早上吃点热乎的,贾兰倒是高兴坏了,这样他就不用饿着肚子等到中午开饭了。
因着贾兰那边的院子没有厨房,大厨房那边又没有那么早做早餐。
所以贾兰这些年来到底是一直饿着上衙的,最多就是直接吃些干粮而已。
贾环倒也没有想到这个可怜孩子这些年竟是这般过来的。
其实不仅贾兰如此,就是贾政那边亦是如此,他们这些年来恐怕遵循的应该是那句至理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有些时候这些至理名言倒也并非真理,死信这些也只能变成书呆子罢了。
大周朝里好些张口闭口就是之乎者也的读书人,多半也是读书读傻了的。
且说贾环这边很快就到了皇城内来,如今贾环升了国公,每日也得来参加常朝的。
而且他还是一等国公,在国公里边也算是顶尖的地位了,所以站的位置也是比较靠前的。
他前边不远处站的就是北静郡王,再前边一些就是忠顺亲王等人,甚至就是梁王也来了,挨得正兴帝最近的就是他了。
除了他们这些人之外,自然还有曹秋山、增元杰、林清澜、萧成毓等人也是站得极近的。
自然顾严作为御史,也来参加常朝了,大殿内的人倒是有很多,甚至还直接排到了殿外的丹墀上也有的。
不过近来倒是无大事发生,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依次汇报了工作。
接着便是都察院里的御史官照常出来弹劾了一些贪官污吏人等,然后又是大理寺等继续汇报着工作。
如今也临近了冬至,朝廷各地也没有较大的灾情上报,也只是局部地区报了一些灾情,这一年到底也算是太平。
就是边地那边也是比较安稳,军报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乱。
如今就是霁国那边也完全被大周接管了,那些霁国的民众人等也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之中。
他们倒是可以做些日常的生产活动,不过金银盐铁等的生产倒是完全被大周这边接管了。
就是各类兵器和盔甲等物也全部被大周这边没收了,为的也是防止出现暴乱等事儿。
其实霁国这边的民众觉得能好好地活着已是很不错的了,况且正兴帝不仅赦免了他们的罪,还给了三年免征的好政策呢。
而且大周统治之下倒是比西木可汗统治时期要好了不少,所以霁国这边的百姓对于正兴帝也是心存着一份感激的。
正兴帝这边也让过去那边接管的官员人等也尽量用着怀柔的政策,以争取霁国的民众心悦诚服并入大周的统治。
自然必要的军事力量也还在那边驻扎着的,毕竟这才是最好的保障。
除此之外,霁国这边整个也直接被分成了三省,每省下边又分了若干的府,府下还州、县等,完全跟着大周这边一样。
正兴帝还直接派遣三个巡抚以及一系列要职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