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说书(1 / 3)

长河之灯 范剑鸣 5539 字 3个月前

蒜头丢了瓷像,挨了父亲一顿责骂,回到旅店心里非常郁闷。大家听到蒜头遇上的事,都过来安慰他。

回去的时候,排工们到车站搭车。漫长的旅途中,贵生拿出收音机,拆了包装,取出来给大家观赏。但贵生却不会使用。他拿出一页说明书,叫蒜头帮他鼓捣起来。蒜头没有心思,就说一时半会也看不懂,得慢慢来。

蒜头心想,多走几趟排,瓷像会有的,收音机也会有的。工友们知道蒜头喜欢读书看报,经历的事情多,就让他讲故事,以弥补收音机的遗憾。

蒜头讲的故事,不是从报纸上来的,那里只有新闻,亩产超千斤什么的,有谁愿意听呢?他讲的故事是从叔叔书声嘴里学来的。蒜头在家里,常和同龄的孩子听书声讲故事。灯花摇着蒲扇,似听非听,不时发出微笑。

夏天的夜晚,月亮从蛇迳上的山头爬了起来,清辉泠泠,洒在院落里,围墙上的稻草在晚风中左摇右晃,树枝的影子挂在墙上,风一吹像蛇一样游动。出来纳凉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最终可以分成两批,一批围着退休在家的书声,讲薛仁贵征东征西的故事。

最喜欢听的,是战场上打仗的故事。那些古代的人拖武器在不同的山头奔突。有时,书声拿村里的事物解说,那摩天岭比蛇迳高多了,比梅江这边的仰华山高,比对面的莲花山也高。孩子们会问,那地方远吗?骑马要几天能到呢?书声就说,远着呢,你们读书出息了,就可以坐汽车去看看。

书声的说唐故事,已经说了十余年了。由于分田到户,他家分了地,虽然是公家了,也要回家替妻儿下地耕种。暑热之中饱受了煎熬之苦,讲故事前往往就要抱怨一下命运:真是累死人啊,你们要好好读书,丢掉锄头,当个公家人,一定不能讨农村老婆,否则等于白读了书。

一番感慨之后,书声就沉浸于唐朝的世界里。那些将相王候,那些文臣武将,让他忘掉了打谷机前的苦和累。

后来,灯花的摇篮边,出现另一位讲故事的。那是书声的儿子九生。九生比蒜头小十来岁,高中毕业后接班,在林场当护林员。九生的妻子也是农村人,农忙时节也要回家务农。

书声的故事陈旧而悠远,细节生动,人物如在眼前。虽然是陈旧的故事,但听众慢慢多了起来。书声的话本,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是戏班的脚本。而九生的故事,来自他订阅的杂志。每次讲到武林高手,九生都会感叹无缘学艺,否则林场护林就能如虎添翼,接着就讲起追赶盗伐者的故事。

书声看到孩子们不当他的听众,也凑前去听儿子的武侠故事,听完了就会打断儿子,那是瞎说,轻功再高也不会飞,那是写书的人瞎编的故事,薛丁山可是唐朝的真实人物,不信你们历史课可以问问老师。

九生说,我讲的也是历史上的人物,这清朝的血滴子,宋朝抗击金兵,我曾经问过历史老师,无奈老师只懂课本上的,对过去的武侠人物一窍不通。于是,孩子们又静下来听九生的故事。

紧要关头,九生就口吃和紧张,一口吃孩子们就会急他,一急他就说你们可以自己看看杂志,书上是这样写的。为了证明自己,他会把订阅的杂志拿出来。这让书声很看不起。

书声说,说书的人,哪有把书拿出来的!他也有书,但他从不拿出来,让孩子们听了,无法对证,也只能继续听他一个人讲。这样,过了不久孩子们还是觉得书声的故事精彩,又回到了书声跟前。

两代林业工人,一个是话本,一个是杂志,轮流着把武侠精神传播给听众。那时蒜头喜欢听,但不喜欢讲得太长。因为家里还要派人去瓜棚看瓜。蒜头转述的故事,总是一鳞半爪,没有书声那样细致入微,排工听来不过瘾,就说,蒜头,就数你文化高,进过大队部,看过报纸,给我们讲讲新闻吧。

蒜头于是就讲起来新闻。蒜头的新闻,是他自己的经历。那年他到竹山下驻队推广杂交水稻,住在小罗家,听到了村子里的一则武侠传奇。

话说村子里有一位姓罗的先祖,是有名的拳师。有一年,村子里来了个猴客,敲着锣在村场上演猴戏。那猴子生动的表演让村民看得非常过瘾。这时,有位村民悄悄对拳师说,你不是自称武功高强学了猴拳吗?你能跟猴子过招吗?你如果打败了这个孙猴子,我就信服你!

拳师不想跟猴子过招。这是江湖规矩。猴客跑江湖不容易,如果把猴子打伤了,就断了人家的生计!但是村民却当场起哄,说拳师能打孙猴子!猴客不服,就同意人猴过招。猴客对自己调教的猴子非常自信。

猴客在村子里住了一晚上。人猴大战在第二天上午进行。头天晚上,拳师的妻子说,你悄悄离开村子吧,不要跟跑江湖的人过不去!但拳师看不惯猴客的傲慢,为了自己的声誉,只能应下这场人猴决斗。

太阳迟迟地从竹山下的山岭间升起来。村场上围满了观众。猴客背着猴子,走到了拳师跟前。拳师看着那只猴子,心里充满同情。那只猴子吱吱叫着,像孙悟空一样抓耳挠腮。

村场充满紧张的气氛。乡亲们第一次看过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