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征辟贤才(1 / 2)

季汉当兴 军师中郎将 2735 字 4个月前

可是魏延就是如此心急,杨清哪里知道他这些天在心里憋着好大的一口气呢?

由于在北伐期间的表现没有杨清优秀,致使北伐头功被杨清给拿了去,这让魏延这个向来自视为军中头号大将的人如何能服?

在他看来,杨清之所以抢得头功乃是诸葛亮偏心之故,诸葛亮只让杨清分兵行动而不许他别领一军,这才导致他没有机会证明自己,从而像杨清在街亭那样立下大功。

而对朝廷这一次的封赏魏延也是有所不满的,他如今的官职是右将军、丞相司马领凉州刺史,而杨清则是前将军、丞相参军领雍州刺史,官位几乎相若,但他对杨清的军职班位排在他前面极其不服。

在魏延看来,朝廷就算将前将军给了赵云,也不该将前将军颁给杨清这个晚辈。之前他就因杨清担任安汉将军班位排在他前面而不瞒,但苦于久无战事,只得暂时忍耐。

他本想这次在北伐中建立大功一举奠定军中头号大将的地位,然而没想到功绩还是不及杨清,致使愿望落空,班位仍排在杨清之后。

当然对于赵云这个军中前辈魏延还算敬重,对自己排在其后尚能接受。至于李严这个军职最高之人,魏延一向没把他放在眼里。

在他看来自己虽对杨清不服,但杨清的战功毕竟是实打实的,只是碍于后辈超越自己导致面子上挂不住罢了,他对杨清在战场上的本事还是认可的。

而对李严却是不同,他向来忽略李严位居首位的军职,在他看来朝廷无非是看在李严是托孤之臣,才把军职第一的名头颁给此人。

他一直认为李严就是运气好,在先帝驾崩之际恰好人在永安,这才落下个托孤之臣的名头。若不是他要镇守汉中,以他和先帝的关系,哪里还轮得到李严与诸葛丞相一起共受遗诏。

若非如此,说不定李严如今的地位就是他魏延的了。当然他这个想法一直埋在心里,从未对人言说,现在的他还须先超过杨清,然后才能与李严争个高低。

“这回自己总算可以别领一军去收取凉州了,这一仗一定要打的漂漂亮亮,让天下人看看自己的本事。杨清小子,先让你得意两天,某的军职迟早有一天要超过你。”魏延瞥了杨清一眼,暗自想道。

接下来的半个月,陇右迈入了丰收的季节,经过官府和百姓们的共同努力,夏收几乎没有出现什么差池,数十万石小麦收入官仓,大大地缓解了雍州官府和驻军的粮食压力。

魏延也是大为高兴,难得做了回筵席,请杨清等人吃了一顿酒,好生热闹了一番。

这些日子以来,不仅在农事上获得丰收,在人才方面杨清也通过亲自出题考试收揽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士人进入州府,其中最得他看重的有三人。

第一位乃是天水冀县人姜隐,此公今年已近六十,乃是姜维的族中长辈,曾经教授过姜维郑氏学,经学造诣颇高,算得上陇右地界有数的大儒。

而且此公也颇晓韬略,建安十八年曾追随族兄姜叙和同乡杨阜等人起兵征讨马超,并成功将马超赶出陇右,称得上文武双全。

后来曹操曾授予他官职,然而在干了两年之后就辞官归隐,埋头学问去了。

对于这等名士,杨清自是不能以考试的方法招揽,他亲自到冀城去请姜隐到刺史府任职,然而此公起初是以无心仕途的理由拒绝了他。

不过杨清哪里会相信他这种话,此公无非是不想将整个姜氏一族都绑上季汉这条还不结实的船罢了。

在姜隐看来,族中已有姜维这等青年俊杰出仕季汉,已尽显他们姜氏一族的诚意。

按照以往经验,自己一门做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哪一位主政之人都不会再强逼当地大姓完全站队的,这也是这么多年来官府和大姓之间的默契,鲜有人打破。

不过也是凑巧,杨清正好就是那种喜欢不按常理做事的人,姜隐这个现在姜氏一族的领军人物想留有余地,但杨清偏不遂他愿。

先以忠汉大义晓之,再以姜维前程说之,最后以强硬手段威之,姜隐虽不情愿,但为家族计,总算是答应进入州府任职,杨清旋即征辟他为治中从事,成为刺史府的三把手。

杨清之所以如此强硬,乃是因为姜隐此人确实特殊,他既是陇右知名的学者,又与那些现下在曹魏那边任职的陇右士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现任曹魏少府杨阜、益州刺史赵昂、敦煌太守尹奉三人就是他多年的好友。

所以杨清之所以将此人征辟为治中,一是为了拉拢本地大姓,二是利用他名士的身份装点门面,三是希望通过此人向那些在魏的陇右籍官吏表明一个态度,只要能够迷途知返、反魏归汉,季汉就能不计前嫌、照旧任用。

当然第三个作用的成效终归还是要配合着汉军强大的攻势使用,目前的效果是很小的,不过小也总比没有好,随着以后收复的失地越多,相信此类效果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第二位则姓李名业,出身陇西李氏,此人才德兼备、处事干练,杨清已征辟他为功曹从事。

陇西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