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上门(1 / 3)

越野车在机场高速狂奔,不一会就上了外环线,二十几分钟后,拐进城际高速。

右手边,是静静流淌的汉水,此时正值枯水期,两岸露出了大量龟裂的河床,一些垂钓爱好者正在河边钓鱼。

左手边,则是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

历史上,被称作汉阳的地方,有好几处,比较著名的有陇右天水郡,东汉之时一度改名汉阳郡。

脚下的汉阳,得名很晚,隋唐之际才稳定下来,汉末三国才有点存在感,更早的时候,属于云梦大泽的波及地带,为南蛮三苗的故乡。

如果说鄂西称得上是“穷山”的话,这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名副其实的“恶水”,后来云梦大泽水患消退,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花了数千年时间,才将此地建设成为鱼米之乡,膏腴之地。

山南水北谓之阳,眼下的汉阳,却在汉水之南,不是古人取错了名字,而是以前这里就是汉水之北,后来因为汉水入长江的河口改道,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小金是第一次来楚地吧”

“对”

因为不太熟,坐在车里,还是蛮尴尬的,李乐平倒是很喜欢和金尚瞎侃。

“对这里有什么印象吗”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哈哈这还真是外地人的普遍印象”

第一位将楚国势力范围拓展到江汉平原的楚国国君熊渠,喊出了上面那句话。

在尊王攘夷的春秋战国,楚国的华夏之民身份,并不是被周天子接纳分封而获得,而是一刀一剑杀出来的。其最强盛的时候,甚至要举兵北上,问问周天子鼎之轻重。

问鼎天下,就是这么来的。

楚亡两千多年后,本地俚语中,还有很多传承已久的愤恨之词,桀骜不逊尚不足以形容楚人的蛮横,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本地文化的精髓的话,“不服”二字最为贴切。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只是一个缩影,楚人不服的,不止是周人,所有居高临下俯视自己的人或者势力,都想要称量一下对方的斤两。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融合,文化交融在这片土上轮番上演,有些刻入骨髓的历史记忆,依然没有完全消除。

进入现代后,九省通衢的名号落到了这里,给襄汉之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如果走外向型经济的路,这里可能比不上东南沿海,可哪天风向变了,这里就会遍地机遇。

都不需要仔细考量,看看地图就知道,坐拥黄金水道之便利,铁路中心枢纽之要冲,左揽水电之利,右拢石油之便,粮食不缺,没有工业用水短缺之虑。

逆行汉江可直通三秦,顺流直下可通江浙,去往巴蜀的航路也是一片坦途。

内向型经济模式下,全国都很难找到比这里要优越的地理条件。遗憾的是,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海洋经济才是主流,在国际大分工秩序崩溃之前,或者此世的祖国发展到不依赖外部市场,也能自给自足,完成经济内循环之前,内需永远是外贸的重要补充,难以独立支撑经济格局。

和李乐平有说有笑,将近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李萱家所在的小县城。

如今的云梦大泽,早已消退,化作万千湖塘,点缀在鄂北大地上,云梦县临近府河边,是个以农业为主,旅游为辅的小县城。

李萱家里的先祖在此地深耕数百年,根深蒂固,族人众多。虽然关系比较疏远,遇到被人欺负,也会一致对外。

乡里乡亲,大多如此。

乡人淳朴是真的,但那要看你站在什么立场看问题,真要是耍心眼,也是奸猾刁蛮似恶鬼。

豪华越野车顺着不太宽阔的水泥路,七弯八拐,进入了一处湿地平原边上的小镇子。

李萱的家和大部分亲戚,都住在这里。

到了一处带着大院子的四层大屋前,总算是停下了。

很多带着孩子的老人指指点点地看着少见的豪华轿车归家,然后李乐平一家和金尚走了下来。

硬着头皮从后备箱取行李的金尚,小声对李萱问道

“他们这是在干嘛”

“看热闹乡下新鲜事少,大学生归家,没事过来看看”

“那看你就好,对我指指点点干嘛,还发出一阵阵让人恶寒的偷笑。”

“京城大少爷,难得一见嘛”

“我这是在问正经事”

“我也很正常回答啊别废话了,将东西收拾好,然后去吃饭,我肚子饿了。”

“哦”

回到家后,金尚明显感觉到李萱更加强势了一点,没有以前的体贴。

将行李放下,洗了一把脸,一扫旅途劳累后,从二楼下来,就闻到了一股香味。

走到饭厅,就见李萱帮忙母亲将饭菜端上桌。

“诶”

不是说家里从来不做家务事么

连梳头发都不利索的乡绅大小姐,哪里来的勤快劲

“要我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