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印刷术毕昇(2 / 4)

毕昇之所以会如此,他认为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沾了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

木活字的字模跟药剂容易粘连,一旦排在铁框里,不容易取下来。

用泥来烧制字模,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次排版结束后,用火烘烤,使药剂熔化。

再用手一抹,字模就会自行脱落,不被药剂弄脏。

“印刷术发明以前,手抄书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甚至发展成为抄书的产业。”

“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的带动下,读书写字的权利和能力从贵族阶层向士阶层乃至平民阶层延伸。”

“士阶层为了实现理想,在游学期间就开始抄书。”

“两汉时期,世家大族深受经学思想熏陶,书香门第形成。”

“他们有经济实力,对读书的渴求更强烈,单靠自己抄书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于是便乐意出钱雇人抄书,这种私家抄书的风气越发普遍。”

“而抄书的弊端显而易见,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抄错。”

“扭转抄书风气的,是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雕版印刷,让书籍的复制速度大幅加快。”

“到了北宋时期,雕版印书更是蔚然成风,数量惊人。”

“不过,雕版印刷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印一本书,刻那么多板子,雕刻工人费眼费力,相当辛苦。”

“一块板子,如果有一个字错了,或者要改动,那整个板子就作废了。”

“如果一本书不再加印,全套板子也就作废了,没法重复利用,存放又占地方,造成巨大浪费。”

“比如北宋初年刊刻的大藏经,一共五千多卷,一共刻了十三万块板子,花费十二年。”

“活字印刷能在北宋应运而生,成全毕昇的历史定位,离不开社会大环境。”

“宋太祖立志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也曾说过喜欢读书。”

“宋仁宗更以文治著称,组织编纂新唐书新五代史,诗词、古文和理学都有了长足进步。”

苏轼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整个印刷史上都是一次革命,对中华文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版印刷。

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又不易更正。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

其制作程序是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

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

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

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

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

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

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

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

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行了。

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

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以再用。

毕昇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中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伟大贡献。

“北宋历代皇帝主张尚文抑武,自然会带动朝野上下形成不学无术为耻的社会共识。”

“北宋王朝从笼络知识分子,扩大统治基础考虑。”

“大幅增录进士,年均录取量是唐代的十四倍。”

“北宋官员的经济待遇相当于汉代的十倍,唐代的两倍多。”

“这样的高收入,使他们有条件专注于读书、写书与文化传播。”

“北宋历代皇帝还重视图书事业,大量收集散落民间的古籍,组建文史馆,开展图书管理和研究。”

“尤其作为官办图书馆的崇文院,藏书多达八万多卷,学科覆盖面广泛。”

“对于科技人才和科技发明,北宋统治者是欢迎的。”

“有人进献火药的制作方法,得到皇帝赏赐。”

“有人制造了八车船,得到官府的表扬。”

“科学家沈括业余研究天文历算,朝廷干脆调去做提举司天监,专门负责观测天象、编纂历书,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这种激励导向为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毕昇不知不觉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毕昇发明了木活字印刷。”

“公元1006年,宋真宗下御诏,让毕昇协印国书。”

“毕昇为赶印国书,在汴京八大印坊推广木活字印刷。”

“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