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商道祖师爷范蠡(2 / 4)

范蠡明白文种这是要考自己,于是询问这只鸟准备飞多远,百里,千里,还是万里。

文种说道百里之地,蛀虫早被吃光了。

范蠡立马明白,直接言明此鸟报负远大,当在万里之遥。

在范蠡的心中早已决定离开楚国,另谋出路。

之后范蠡取来一张地图,分析楚,吴,越三国形势。

楚越之间是互相扶持的关系,如果扶持越国,便是帮助楚国。

最后,范蠡和文种两人决定投靠越国。

谋生存求发展,唯有理清局势,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才能找到逆风翻盘的机会,而范蠡无疑就是找到了这样的机会。

于是,范蠡和好兄弟文种一起离楚入越,受到越王的重用,从而被任命为大夫。

但在越王勾践即位之后,范蠡面临一场人生危机。

勾践因误信传言,率先发兵攻吴,结果大败。

为了保护越国,范蠡大胆进言,让勾践假意投降,等待转机。

之后,君臣二人同甘共苦,忍辱负重,终于在三年之后开启归国之路。

经过十多年的时间,越国日益壮大,最终范蠡率兵攻破吴囯。

“勾践入吴后,白天做吴王的马夫,晚上栖身于坟旁石屋。”

“这些行为损害勾践国王尊严的行为,经常使勾践思想绝望。”

“范蠡多方开导,说明古时圣贤王者都会遭遇苦难的境遇,蒙受耻辱。”

“但他们都能泰然自若的处置,最终结果都是得到天下。”

“同时范蠡在一切场合下,均与勾践保持君臣礼节,维护勾践的尊严。”

“在吴国的三年里,范蠡成为勾践最信任的谋士。”

“在吴国为奴三年后,勾践和范蠡离开吴国,返回越国。”

“他们刚踏上国土,范蠡就开始为越王谋划复兴越国的计划。”

“内政方面,遵从自然规律,不误农时,开辟田野。”

“发展生产,充实府库,让利于民,增强国力。”

“同时繁殖人口,扩大兵源,开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外交方面,继续保持卑微弱小的形象,顺从吴国的势力。”

“同时交好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

“静观其变,等待时机。”

“公元前486年,勾践认为国力已经足够充沛,准备起兵伐吴。”

“范蠡认为时机不到,告诫勾践强行征战不会有好结果,建议继续等待时机。”

“公元前484年,吴国发动对齐国的战争。”

“勾践率领臣子去朝见吴王,并为吴王及其手下的臣子们都准备了礼物。”

“进一步表现自己的顺从,麻痹吴国人,而吴国人对这一切感到非常开心。”

刘彻越国之所以能在短短时间就富国强兵,多亏了范蠡的经济思想。

范蠡号称商圣,在搞经济方面有着极强的天赋,帮助越国富国强兵。

范蠡主张以农为本,农商共举,同时发展农、林、牧、副、渔、工、商各业的经济思想。

范蠡动员越国百姓进行开辟荒地,使越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越国复兴奠定经济基础。

全面发展生产,使越国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范蠡认为钱财只有在不断流动中才能增长,静止会导致资本死亡。

在国家层面,要放行商业经济。

在个人经营方面,要营运钱财,使钱财增多。

范蠡还认为国家经济是一个整体,从农产品丰歉收的循环中,推断出其他货物的行情。

因为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会影响整个市场,而农民作为市场的主要交易者,收成好坏影响购买力的强弱。

所以范蠡主张在根据商贸发展情况,储存别人当前不需要,但是下一步迫切需要又不为人所重视的东西。

例如灾害过后,要有预备作舟船的生意。

水灾过后,车将成为特别需要而又缺乏的商品。

夏天要预备冬天贩卖的皮毛商品,冬天要预备夏天贩卖的葛麻商品等。

范蠡认为所经营的物品必须质量完好,货币资本不能停滞,而应让其不断流动。

采购物品对于易于腐蚀、腐烂的东西不要长期存储,不能一味贪图高价。

最好是通过商品的数量多少,来预测其价格的上涨或是降低。

某一商品价格太贵了,会有人大量生产或运回来而造成积压而跌价。

商品价格要是太贱了,又会因为无人生产和运输,而造成价格回涨。

当商品价格昂贵时,应将自己的存货像粪土似地抛售,不能留着等待更高的价格。

当市场商品价格低贱时,需要像金玉等宝贵物品一样立刻收购。

总之要使货物与货币像流水一样经常地流转和运行,才能达到获取较高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