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张作霖的由盛转衰(4 / 6)

韩麟春这些人,要么是光杆司令,要么是老弱残兵。”

“无奈之下,张作霖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张宗昌身上,委任其为直鲁苏皖防御总司令。”

“收到任命,张宗昌倒是很积极,他将麾下12万大军分别部署在邳县、荡山、宿州,试图依托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抵抗孙传芳。”

“但孙传芳毕竟是正经科班出身,打仗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孙传芳发现了张宗昌的正面防线虽然稳固,但侧翼不防空虚。”

“于是孙军便从侧翼绕到了防线背后,打了张宗昌一个措手不及。”

“后路被抄,这不是闹着玩的。”

“情急之下,张宗昌下令撤退,指挥人马转进如风,逃往山东。”

“论跑路,张宗昌一直是专业的。”

“获悉张宗昌溃败,张作霖心急如焚,但奈何实在抽不出兵力增援。”

“浙奉战争的时候,奉军嫡系在提防冯玉祥。”

“浙奉战争之前,冯玉祥就派人与孙传芳私下里达成了合作协议。”

“只待孙传芳在南方动手,国民军就杀入华北。”

“战争进行期间,冯玉祥指挥国民军悄悄摸到京畿,威胁张作霖的侧翼。”

“为了解决肘脑之患,张作霖以保定、廊坊为筹码,表示这些地方都可以让出来,只要国民军别趁人之危即可。”

“不过冯玉祥胃口很大,压根看不上张作霖的筹码,他想要的是整个华北。”

“冯玉祥笃定了要趁火打劫,张作霖忍无可忍,就要对冯玉祥动手。”

李世民从战术层面来说,只要孙传芳和冯玉祥两面夹击,就可以彻底打败张作霖。

他从主播的信息来看,奉军将领的军事才能一般,没有特别突出的。

一个孙传芳就接连打得奉军大将丢盔卸甲,逃之夭夭,可见奉军那些将军的实力有多弱了。

孙传芳和冯玉祥约定好,一旦孙传芳在南京动手,冯玉祥也要立马包围张作霖。

孙传芳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压制张作霖的奉军嫡系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

而张作霖担心冯玉祥趁火打劫,想要把保定和廊坊当做筹码送给冯玉祥。

仅此一条,就可以看出张作霖是惧怕和冯玉祥对战的。

在孙传芳和冯玉祥如此优势下,只要双方夹击张作霖,肯定可以把张作霖消灭。

但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却是张作霖在绝境中反败为胜,这就让他有些不能理解了。

这其中肯定有他不知道的原因,使得孙传芳和冯玉祥在大好优势下战败了。

“而就在这时,孙传芳打下徐州后,宣布休兵,打算消化占领区,无意进一步北上。”

“张作霖抓住机会,命令张学良、张宗昌、李景林夹击国民军。”

“形势变化的如此之快,让冯玉祥措手不及。”

“自己本来是来趁火打劫的,结果却成了靶子。”

“30万不到的国民军哪里打得过40多万奉军”

“但关键时刻,愣头青郭松龄和老油条李景林把冯玉祥给救了。”

“1925年11月12日,郭松龄与冯玉祥、李景林暗中达成密约。”

“奉军进攻国民军时,郭松龄部立即倒戈相向回攻奉军,李景林粮草。”

“击败奉系后,郭部即退到关外,专意开发东北,不再过问关内之事,直隶、热河划归李景林。”

“李景林之所以背刺张作霖,主要是军阀心理作祟,想要自立门户。”

“郭松龄背刺张作霖原因就复杂了,理念不合加上备受排挤是郭松龄决心反奉的主要原因。”

“不过郭松龄产生反叛念头时,张学良其实已经发现了不对劲。”

“张学良向郭松龄传达张作霖进攻国民军的命令,但郭松龄含糊其辞,就是不想开打。”

“按理说郭松龄如此反常,张学良应该第一时间就控制他。”

“可张少帅当时的脑回路貌似不正常,在已经觉察到异常的情况下,居然坐着火车回到了东北。”

“张学良这一走,驻留天津的七万奉军便归由郭松龄指挥。”

“这七万人是奉军精锐中的精锐,不夸张的说,郭松龄指挥这七万劲旅足可以对付关外的十几万留守奉军。”

张学良郭松龄虽然反了我张家,但我知道郭松龄心里想的是什么,不过限于两义难全,双方才站到了敌对立场。

在郭松龄反叛之前,他其实就已经发现了苗头。

郭松龄在他面前或多或少的表露过要让父亲下野,推他上台的意思。

他之前听完之后,并没有多大的震动,只是拒绝说不行,认为郭松龄不过是又一次对父亲的抱怨。

他对自己和郭松龄之间的情谊非常自信,也不相信郭松龄会干出背叛张家的事来。

郭松龄发布通告,要求他父亲下台,让他张学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