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结果溥仪大发雷霆,还借助国际舆论指责国民政府违约,严重损毁国民政府的形象。
除此之外,溥仪还一心想着复辟,在满清遗臣的帮助下率领五千辫子军复辟称帝成功。
不过好在这场复辟闹剧仅仅十二天就被镇压了,逼得溥仪不得不再次宣布退位。
之后溥仪不断勾结各路军阀和外国列强,企图伺机再次复辟。
溥仪的这种行为让大家都很担心,觉得待在紫禁城的溥仪简直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而且溥仪还把紫禁城的古董字画大肆倒卖,使得国宝文物流落到海外,给中华民族造成严重的损失。
如此种种,他把溥仪驱赶出紫禁城,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前,原本的反直三巨头是段祺瑞、孙中山和张作霖。”
“孙中山远在广州,对北方是鞭长莫及。”
“段祺瑞下野多年,皖系的实力也偏弱。”
“因此张作霖早先并没有打算与段祺瑞、孙中山平分胜利果实,他想的是入关之后一手遮天,独霸北洋政府。”
“然而时局被冯玉祥这么一搅和,张作霖也不得不改变策略,把段祺瑞给抬了出来,担任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
“所谓临时执政,就是张作霖无意操控中央,只是情势所迫,让段祺瑞临时出来撑撑场子。”
“等孙中山到了北京,大家再组建联合政府。”
“不过,张作霖抬出段祺瑞显然不可能只是为了过渡,他的真实意图是联合皖系制衡革命派。”
“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在陆军部大礼堂宣誓就职。”
“随后,张作霖、冯玉祥、段祺瑞开了个会,划定各自势力范围。”
“山东、安徽、江苏归皖系,西北一片归冯玉祥。”
“华北对半分,北京、保定由国民军控制,天津及其他地方由奉军控制。”
“这个划分方案明显奉系不利,张作霖没有捞到实质性的好处,但这正是张作霖的精明之处。”
“因为安徽、江苏当下都在直系手上,他把皖系推到前面,自己随时都可以玩一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2月7日,段祺瑞下令罢免江苏都军齐燮元。”
“齐燮元不服,自任浙沪联军第一路总司令,决心联合浙江的孙传芳,力拒皖奉联军南下。”
“段祺瑞玩政治很有一手,他见江浙联手,便把齐、孙分别处理,授予孙传芳恪威上将军勋位,还派人给孙传芳送去珍宝。”
“孙传芳获利颇多,加之他本来也不想对抗张作霖和段祺瑞,便转变了态度,宣布中立。”
“没了孙传芳的支持,齐燮元陷人孤立。”
“1925年1月,奉军张宗昌部和皖系卢永祥部南下。”
“由于张宗昌早年在江苏当过师长,江苏本地武装见到混世魔王来了。”
“要么投降,要么让路,要么仓皇出逃。”
“一时间,齐燮元沦为光杆司令,被迫下野,流亡日本。”
张作霖从始至终,我奉行的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战略方针。
他能从蜗居东北的奉系小军阀,成为直奉大战最后的胜利者,多亏了这种战略方针。
有足够的实力,自然毫不客气的抢地盘,快速的扩张自己的势力。
可要是实力不允许,那他就选择低调,让其他势力打生打死,他在背后坐收渔翁之利。
如今看来,他的这套战略方针非常的成功,取得了很不错的战果。
虽然在直奉战争中胜利了,致使他奉系的势力范围一举达到了巅峰。
但他丝毫高兴不起来,反而内心有着深深的担忧。
原因很简单,奉系阶段是北洋时期最后的阶段,再后面就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这也就意味着自己最后还是败了,而胜利者则是南京的国民党。
“江苏和安徽是连着的,江苏被拿下,安徽自然也被收入囊中。”
“至此,奉系势力由山海关一路延伸到了长江下游。”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经日本辗转抵达北京。”
“当天的前门车站外,约有30万北京市民集聚欢迎,可谓人山人海。”
“孙中山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冯玉祥的话语权。”
“不过还没等孙中山有所作为,他就因癌症病倒了。”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
“孙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很快就因为左右之争陷入混乱。”
“见形势有利,张作霖联合段祺瑞又把冯玉祥踢出北京,撵到了张家口。”
“张作霖、段祺瑞这次出手合理合法,因为当时冯玉祥的正式职务是西北边防屯垦督办。”
“一个本该在张家口办公的西北督办,成天在北京待着,完全不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