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科举考试VS公务员考试(2 / 3)

举制度外,对后世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同样感兴趣。

在各个朝代皇帝的密切关注下,他们关心的视频终于如期而至。

古代科举考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个等级,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县试为县级考试,由知县主持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在每年二月进行。

考前报考,需要亲戚、邻居、同学为你担保,没有污点方可参加,可以理解为政审,通过考试后成为童生。

府试为市级考试,由知府主持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在每年四月进行,由通过县试的童生参加,通过依旧称为童生。

院试为省级考试,由各省学政主持,一般三年举行两次,由童生参试,通过的称为秀才。

秀才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可以见官不跪、不服徭役、穿着青衫等。

秀才属于乡绅阶层,在古代皇权不下乡的时候,地方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人来管理基层百姓的。

乡试在各省省城进行,各省主考官为皇帝钦派,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八月举行,所以称为秋闱。

由秀才参试,通过者为举人,举人具备当官的基本条件,所以也叫举人老爷。

但是由于当官的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举人在官员中地位较低,一般四品就到顶了,大多数是县副职,政绩好的升任知县就差不多了。

会试在京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由各省举人参试,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由礼部主持,皇帝委任正副主考官,然后翰林学士充任同考官,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

殿试由贡士参加,通过率基本为100,除非作弊、作奸犯科等,一般是不淘汰的,殿试分三个档次,即一二三甲。

一甲固定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和三甲人数差不多,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嬴政六个等级,一级一级考上去,最后皇帝考察所有考生,这个制度挺好,朕可以借鉴一下,在大秦也搞一个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他一眼就看出了科举制度的合理之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级一级,就跟当官似的,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往上升。

他的大秦施行的是郡县制,倒是不用搞六级,可以试一试五级考试。

考生通过县试成为童生,童生通过郡试成为秀才,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举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最后贡士通过殿试成为进士。

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进士,必定是大秦最优秀的人才,他也可以放心的让这些进士治理大秦江山。

至于科举考试的儒家经义,这个可不实用,对于大秦来说用处不大,他可不愿意大秦的官员学习儒家那一套东西。

李世民没想到科举制度到了后面的朝代已经发展这么完善了,和大唐的科举制度相差甚远,只能依稀看到一点大唐科举制度的影子。

不过他尽管感慨科举制度已是物是人非,但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科举制度远比大唐的要好很多。

要是按照上面的六级考试,他们大唐的就只有一个会试。

考生向县衙提交个人资料,查核资料后就让考生赴京参加尚书省举办的省试,成绩出来后就直接放榜。

如今一对比,他们大唐的科举制度确实太简陋了,远不如明清科举制度来得规范。

不过他们大唐的科举制度有一点做到很好,那就是考试内容有经义、诗赋、策论,远比简单的儒家经义要好得多。

当官可不是看谁的儒家经义做得好,最重要的还是策论,只有策论才可以看出为官者的才能。

公务员考试分为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两种。

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由中央用人部门组织的面向全国的考试,考试时间一般集中在十月份。

地方公务员考试简称省考,由各省用人部门在本省范围内举行的考试,各个省份的考试时间一般有差别。

考试流程。

发布招考公告用人部门提出招考的职位、名额和报考资格条件,拟定录用计划后,依据招考工作方案制定招考公告,面向社会发布。

报名与资格审查考生了解公告内容后,选择其中一个岗位报名,提交相关资料,通过审核后获得考试资格。

考试内容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

体检面试合格的考生需要按照招聘部门的要求进行体检。

考察体检合格的考生需要进行政审考察,主要是对考生的政治面貌、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进行考察。

公示考察合格的考生名单会在指定的网站上进行公示。

录用根据考试成绩、面试成绩、体检成绩和考察结果,招聘部门确定录用人员名单。

刘彻国家公务员考试可以理解,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