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才高不仕(1 / 2)

第175章 才高不仕

“守成、遣使、权宜”三论是后来内阁大学士朱赓所写反对矿监税利政策的文章。

王文龙记忆之中这篇文章获得了首辅沈一贯以及阁老沈鲤的共同认同。

三个阁老分属不同派系能获得大家一致认同着实不容易。

文中三个论点全都是朱赓仔细选取之后才写了出来,既能够表达反对意见,同时又为万历保留了面子,甚至还提出了折中方案。

这是一篇在朝臣之中可以过得去在万历那里也说不出什么的绝好文字。

王文龙前世仔细读过这篇文章,当时就被朱赓的文笔所折服,实在太厉害了,在皇帝文官甚至是税监太监几个鸡蛋上面跳舞,还能跳的花团锦簇。

后世什么省府大秘的文笔都比朱阁老差着一筹。

所以说别以为这群万历后期的阁老六七十岁就老迈无用。

能做到那个位置上的哪个不是人精之所以表现出无用,只是为了利益不想干事而已。

他们很聪明,但是这份聪明并不太想用到替百姓造福上。

徐学聚闻言,将信将疑“世上还有这样的父母”

徐学聚连连感叹和王文龙配合的这篇文章,比他自己写过的所有科道文章都要漂亮。

脸红归脸红,王文龙坦然说道“我的性格实在不适合做官,还是做个幕僚来的轻松。”

所以像陈继儒这样反而聪明,人家一次考不上之后,就看清了自己未来道路,直接弄个大型聚会在聚会之上将儒巾烧掉,以行为艺术的方式表明自己再也不去考举人,顺便还能塑造一个名仕人设。

王文龙前世将这篇文章看过不止一次,具体内容都在脑海之中,但是毕竟这篇文章在历史上还有几年之后才能写出来许多东西不能直接引用。

陈继儒是深入科考后愤而退出,而王文龙是根本不入科考,闲云野鹤高来高去现在他的口碑比陈继儒还好。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训练,王文龙的文学水平也能够写文言文了。

好在徐学聚是此中好手,他在一旁不时提出建议,王文龙照之修改,一篇文章渐渐就铺了出来。

王文龙点点头,说了两句话糊弄过去。

又是山人又是隐士说的自己如此厉害,结果连个举人都要考上十几年才考的中,这是很降格调的事情。

徐学聚这是动了真感情,两人相处一年多,徐学聚已经把他当做子侄辈看待。

文章固然不错,但是最多也就能送王文龙走过乡试,考上进士的概率微乎其微。

徐学聚看着他半天,摇头劝说“你虽有此心,但如何不想着振家声、得功名”

“建阳,你如今年轻,做事不要只想你一人快活,也想想伱葬在西洋的父母。”

两人这一写也不说什么别的事情了,二人完全醉心于公文写作,一直弄到天色将晚,徐学聚这才拿着王文龙誊抄了最后一遍的文章仔细。

接着徐学聚便看向王文龙连连称赞“建阳有此文才,便是徐文长在世怕也不如”

听到王文龙此话,徐学聚才略微相信,然后便是颇为惋惜说道“可惜了,以建阳之人才若是有心于科举之道,他日定将有所成就。”

其实王文龙这一年多中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去科举,但是想了想就果断放弃。

“这三个论点选的好,建阳可还有引申之言”

现在王文龙已经能够稍稍写出文言文,但是水平不高。

甚至徐学聚都生出一种自豪感来,他居然还能写出这样文字

若是当年他在做六科给事中的时候能够写出此等文字他肯定不外放做官,有这文笔在朝中随便加入哪个党派都会被捧成香饽饽,地位不会比今日之李三才更低。

“此文中正平和,论理精到,笔下力道刚劲,便是说出自阁臣之手也不过这样水平”

王文龙闻言也稍稍感动,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连忙表示“我父母生前不过是些商人,也并不想要我回大明当官,他们生长在西洋,想法与大明土生土长人物不同。”

为了给徐学聚讲解也是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所以王文龙直接将这篇文章的大纲骨架拆分开来,然后再重新填入肌肉。

“大人看我如此写可是能够”

王文龙的文字到最终成品之中留下来的不过一两句,其他全被徐学聚改了

比如冯梦龙家的“吴中三冯”就深受其苦,考举人的难度太大,历史上冯梦龙直接就给整抑郁了,中举已经成为一个执念,三人考到六七十岁还在考,没一个中举。

十几二十岁的时候说他们是才子三人脸上有光,等到六七十岁还是光头秀才,年年考,年年不中,再说三人是才子三兄弟都会脸红。

王文龙闻言皮厚如他也不禁脸红。

此时许多弃巾文人比如陈继儒都已经名满天下,但也不会再去科举。

王文龙解释说道“这篇文章要在墙头上行走,左右都不能太过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