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去世后,他的子孙全都不拿他的话当一回事。
从他传位皇太孙朱允炆开始,上台就开始削藩,首先就推翻了朱元章制定的制度,逼得燕王朱棣选择造反一条路。
朱棣造反成功后,不顾皇明祖训里的规定,对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一大批忠于建文朝廷的文臣武将用尽极刑,严重违背了朱元章订下的祖训“禁用酷刑”的规定。
朱元章订下了严格的祖训,但是他的子孙就没几个遵守的,究其根本,只不过是朱元章上梁不正,下梁就歪。
朱元章自己本就是杀伐果断的典型,凌迟处死的胡惟庸,剥皮萱草的蓝玉在生前也都有着功绩,但是他并未按照自己制定的制度来做。
特别是在选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一事上,是完完全全欠缺考虑,因为朱允炆要是按照祖训中制定的继承制度,他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这个位置的。
就是这么一个一开始就沦为废纸的东西,却一直都是明朝皇帝头上的一道枷锁官员们动不动就用皇明祖训来指导皇帝的作为。
而大明朝的皇帝们对此也心知肚明,可是却无力反驳,
当然,对于强势的君王来说,祖制也就是那么回事,要改也会想尽办法修改,就比如嘉靖皇帝就曲线救国,偷偷改动了一些制度。
之后,更是对百官的进谏视而不见,最后连朝会都不开了,大家眼不见为净。
而到了隆庆皇帝这里,改动“禁海”祖制,自然只能是和百官协商,想办法通过。
强行推动,很难,容易激起官员们更强硬的反击,甚至旨意被内阁驳回,因为内阁最重要的首辅和次辅都不敢公开表态支持开海。
说了等于没说,还让徐阶博了个同情百姓的美名,这当然不是隆庆皇帝要的。
皱着眉,隆庆皇帝继续问道“那首辅可有法子解决此议”
现在支持和反对两派已经怼上,而且就在黄极殿上跪倒一大片。
内阁是做什么的,那就是给皇帝出主意解决问题的。
现在问题出来了,作为首辅,是不是该把解决的办法也给想出来,而不是单纯的就是支持和反对,亮明态度。
按照之前魏广德的意见,今日到此也就差不多了,皇帝不在朝会上作出决定,而是让大家各自上本说出自己的办法。
之后,自然有人会提到禁海依旧,但给福建一地特权可贩东、西二洋,解决福建百姓生计的难题。
这样,全国大部分沿海府县禁海制度不变,只不过为福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开个海,大家也就容易接受了。
拿着这么个奏疏找内个商议,应该就可以通过了,就算依旧反对也要强行做下去。
隆庆皇帝不关心福建百姓是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不关心福建开海可以给内库增加多少收入,但他关心开海到底能不能削弱倭寇势力,让大明朝从倭患中摆脱出来。
“启奏陛下,首辅大人这段时间也确实在为此事烦恼,有个初步的想法,但还不成熟。”
张居正答道。
“说来听听。”
隆庆皇帝来了兴趣,他想知道徐阶会有什么想法。
“首辅大人认为福建百姓生计要顾,祖训不能违,可继续海禁之策,只准福建一地开发一处港口,官府对来往船只施行严格限制。
如涂巡抚所奏准允许民间商人远贩东、西二洋就应加以限制,禁止与倭人交易。
对沿海所有对外贸易的商船,必须到月港办理手续,并在此装货出港、入港验货。
所有的船只必须申请“船由”或“商引”等凭证才能出海,出海的时间有严格的限制,如果超过时间没有归国,就按照“通倭”之罪处理。
严禁携带硝黄、铜、铁等物品出海”
张居正一开口,就被他和徐阶商议,觉得应该进行限制的条款都一一说出。
此时的硝黄、铜等物资,在大明朝都是极度缺乏的,硝黄可炼制火药,属于战略物资,而铜则是制造武器和铜钱的材料,大明朝一直备受铜矿不足的困扰。
至于铁,虽然产量巨大,可也属于管制类的战略物资。
大明朝从一开始,就对这些战略物资有清醒的认识,知道国内供应不足的前提下,应该禁止贩运出去。
只不过,终究朝廷百官的视线欠缺,他们不知道在大明朝储量不足的这类资源,在外洋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完全可以用大明朝精美的手工艺品大批量换回这些紧俏的原材料。
而对于私底下从事对外贸易的海商们自然知道,可这些消息都被他们视为发家致富的窍门,捂得极严,根本就不会泄露半分。
朝廷中知道这些事儿的人,也都是自身家族从事海贸的人,当然也不会傻到把消息传播出来。
而那些收钱办事的官员,也就被他们蒙在鼓里。
在后世,很多人都只把眼睛盯在据传“隆庆开关”为中国带回多少亿两白银上,而很少有人考虑让大明朝利用海贸大肆从海外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