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3 章(2 / 5)

外室她不干了 深碧色 9857 字 2024-01-24

丈。

其中灯火数万盏,以绮罗、珠玉装饰,琳琅满目,极近奢华。

方才一下马车,容锦就已经远远望见这座花灯堆就的高塔,如今走近看得真切了,半晌没能说出话来。

她在京城这些年,也就少时见过这样的阵势。

那时大周尚在先帝治下,四海清平,百姓安居乐业,先帝为那时的太皇太后庆生祈福,特地数百名匠人以花灯搭就高塔。

太皇太后为先帝纯孝而感动,却又感慨“太过奢靡,于心不安”。

自那以后便再未有过。

容锦咬了口糖葫芦,险些被这颗山楂酸得牙都倒了,回过神,转头看向沈裕。

她虽不关心朝政,但也曾听过巴蜀地动,死伤无数。

那些时日沈裕早出晚归,朝野上下忙得不可开交,户部尚书为了赈灾粮愁得头发都又白了几根,年都没能过好。

河日下之际,竟要效仿当年。

沈裕负手而立,抬眼看着这壮丽至极的高塔,漆黑的眼眸之中映着跳动的烛火,嗤笑了声。

周遭百姓或惊奇或赞叹,议论纷纷。

“圣上为了给郦妃娘娘祈福,望她身体康健,平安诞下皇嗣,这才令工匠昼夜不歇,赶制了这座灯塔。”

“郦妃娘娘可真是得宠。”

“蛮夷之女罢了。”

有人按捺不住,嘲了句,随后被同行的好友制止“慎言”

可这话还是落入众人耳中。

若只是寻常过路人,听过也就罢了,可偏偏一旁搭就的棚下坐了几个被调来看守灯塔的内侍。

原本正嗑着瓜子,喝着热茶,听了这句后,立时有人起身过来查看。

“方才那大不敬的话,是谁说的”内侍的嗓子在喧闹的灯市之中也显得格外突出,皮笑肉不笑地扫过众人,落在一个书生打扮的年轻人身上。

怕事之人见此情形,纷纷避让,也有喜欢看热闹的,不远不近地观望着。

内侍走近了,逼问道“怎么敢说不敢认”

书生涨红了脸,被好友死死按着,才没有跳出来反驳,但也不肯向这么个阉人服软认错。

倒是他那位好友审时度势,放低了姿态,赔笑道“何曾有什么大不敬的话我二人方才不过是谈起早前看过的一段戏文,辩论了两句,这人来人往的,您许是听岔了。”

“到底是读书人,嘴皮子够利索的,”内侍冷笑了声,“有没有听岔,带回去一审便知,看看究竟是你的嘴硬还是内狱的板子硬”

说着,令附近的禁军前来拿人。

“我何曾说错”书生奋力挣扎着,愤然道,“当今天下动乱四起,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却还要为了一个蛮夷之女大肆挥霍,将民脂民膏空耗在这里”

这话不知在他心中藏了多久,字字句句,义愤填膺。

等着看热闹的人都惊得连连摇头,窃窃私语道“他疯了不成”

话是没说错,可大庭广众之下宣之于口,别说今后仕途无望,只怕连这条命都未必能保住。

他这般,倒是遂了内侍的心意,得意笑道“这么多耳朵听着,我倒要看看还能怎么狡辩。”

容锦将这场闹剧看在眼里,无声地叹了口气,又看向沈裕。

他的神情不知何时已经冷了下来,这时,一道熟悉的声音响起。

“这是在闹什么”围观的人群分出一条路,公孙玘施施然露面,“上元佳节,怎么就到了动刀动枪的地步”

而在公孙玘身侧,是一袭青衣的沈衡。

原本挣扎控诉的书生见着他后,骤然安静下来,而另一个圆滑些的,不着痕迹地松了口气。

容锦将他二人的反应尽收眼底,怔了怔,才反应过来这两人八成是沈衡先前教授过的学生。

内侍认出公孙玘,一改先前趾高气扬的模样,好声好气道“

大人有所不知,这书生出言不逊,犯了大不敬之罪。奴才也只是依着规矩行事,将人收押起来,按律处置。”

言毕,又将方才的情形复述一番。

本作者深碧色提醒您最全的外室她不干了尽在,域名

若书生只说了初时那一句,倒还好,几句话的功夫糊弄一番,内侍总不敢拂公孙玘的面子。

可偏偏他在义愤之下,说了更多。

这就不是能随意敷衍过去的事情了。

“原来如此。”公孙玘与沈衡对视了眼,无奈地摇了摇头,向一旁的禁军道,“先将人送至京兆府大牢,好好看管着,听候处置。”

他的吩咐乍一听与内侍的打算别无二致,但却轻描淡写地将事情划到了京兆府。

京兆府尹与公孙家素有交情,这案子就算是审起来,也有回转的余地,怎么都比那素来不清不楚的内狱要好。

内侍是在宫中伺候这么些年的人精,又岂会不明白这其中的门道

“封公公奉了圣上之命,令吩咐奴才们看守灯塔,为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