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5 章(1 / 6)

苏景殊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可怜的胡大人,看了看接下来的行程安排,感觉这事儿也不是没法解决。

郏大人过些天要去考察黄河故道,胡大人要是不嫌累可以跟他一起去。

如果郏大人愿意带上他的话。

实地考察非常累,寻常读书人受不了这个苦,虽然胡大人一直喊着要去地方大干一场,但是他这细皮嫩肉的可能半个月都撑不住。

要不试试?

苏景殊看看苦大仇深的胡宗愈,再看看不远处拿着炭笔写写画画的郏亶,放下手里的笔起身去找郏大人说悄悄话。

他最近没有体察民情的行程,近期能带他出去的只有郏亶郏大人。

郏大人行行好,胡大人看着快碎掉了。

然而郏亶听了他的话下意识皱起眉头,委婉的回道,“如果胡大人能不拖后腿的话,带上他一起过去也行。”

言下之意,胡大人肯定会拖后腿。

没办法,他们又不是第一天认识,司农寺中的同僚中共事时间最短的也有四五个月了,谁什么性子都一清二楚,胡大人真不是能吃苦的人。

不是他血口喷人,而是之前已经有过教训。

郏亶往屋里瞅了一眼,确定胡宗愈没有注意他们才开始解释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些人就是天生富贵命,有吃苦的心值得表扬,但是没有能吃苦的身体有心也白搭。

推广农田水利的重任在条例司解散后就落到了司农寺衙门,郏亶一直负责的就是这些,胡大人刚到司农寺的时候就试图和他一起去考察河道,结果第一天忙里忙外但是只能帮倒忙,第二天更离谱,因为前一天劳累过度迈不动腿,最后是被随从八抬大轿抬回的城。

苏景殊:额……

他是司农寺中来的最晚的那个,这事儿他还真不知道。

郏亶是过来人,他对胡大人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再清楚不过。

跟他出城不是不行,只是接下来要做的事不光有考察河道和整理历朝的治水之法,还要深入民间查访两岸百姓的看法,劳累程度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胡大人撑得住吗?

苏景殊唏嘘摇头,看他们胡大人这黑眼圈都熬出来的模样,别说实地走访,就是别人干活他看着都不一定能行。

天气转暖不代表已经暖和,城外山野间可能还和冬天差不多,为了不再出现骑马出去八抬大轿抬回来的惨状,胡大人还是安心在衙门里待着吧。

待在衙门也不用一直埋头公务,偶尔可以找些农学方面的书,他们司农寺别的书不多就农学的书多,即便纸上谈兵比不过正经打过仗的,那也比什么都不懂强。

再不济去练练数算也行,对账的时候用得着。

也不是所有司农寺的官员都通晓农事,衙门里没种过地的官多的是,包括他自己也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家伙,以前怎么干今后还怎么干就行。

他们胡大人可是探花郎,

到哪儿都能发光发热。

郏大人搓搓下巴,胡大人不行,苏大人倒是个不错的同行人员。

听说苏大人画图有一手,方便让他见识见识传说中的神赐之手吗?

苏景殊:???

“什么东西?”

他不知道的时候又多了什么见鬼的传闻?

郏亶哥俩好的将人揽到院子里坐下,“听闻当年开封府和禁军铲除作恶多端的无忧洞时有苏大人的参与,现在都水监还保存着苏大人当年留下的草图,地下水渠的图纸和山川河道无甚区别,苏大人有这本事怎好一直藏着?”

他常年在山野间考察,非常清楚图纸的重要性,虽然他自己也能画,但是衙门里要是能出个擅长画图纸的人才他能恨不得将人捆在腰上随身携带。

可惜苏大人是他的上司,只有人家随身携带他的份儿,反过来不可行。

苏景殊无奈,“京城周边的河道图纸郏大人不是有吗?”

这是他们司农寺中最精通水利的人才,所有资料都优先供他取用,司农寺里找不到的他们就去别的衙门借,总之就是要什么有什么。

别的地方的山川河道可能不清晰,他们现在在京城,开封府附近的河道图再不清楚还能得了?

郏亶理直气壮,“现在的图纸都是三五年前的了,不知道河流有没有改道,还是亲自考察过的用着更放心。”

苏景殊脸上的表情一言难尽,“谁家河道三五年就改道啊?”

郏亶脱口而出,“黄河。”

苏景殊:……

这个没法反驳。

黄河水浊,一石水六斗泥,春秋以前还只称“河”,到他们唐宋已经变成“黄河”。

大河两岸农业发达,但是河水中泥沙太多,下游的河道过不了多久就会填满淤泥成为地上悬河,等河底淤泥太多容不下那么多的水,结果就是决堤。

黄河决堤,河水朝地势低的地方而去形成新的河道,等淤泥满了再决堤再形成新的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