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大数据战略真的能成的话,那么我有个疑问,都是靠大数据来做电影,那么最终谁更牛逼”
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之后,很多人就乐了。
是啊,大数据居然那么牛逼,可以影响电影的拍摄,首要功劳是大数据,那么同样的都是大数据,谁更牛逼这个怎么比
“比明星呗”
“对,好像也只剩下明星了,毕竟导演编剧都成工具人了。”
当然,这种问题永远无解
不得不说大数据的确在宣发方面,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大数据说白了,就是通过人们在网络上的各种行为习惯,爱好,等等综合起来的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的确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爱好,偏好,比如电影方面,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道理,最基础的数据是这样的,一个人经常买喜剧电影的电影票。
那么就说明,这个人比较喜欢看喜剧。
但是同时,如果这个人,平时买的都是动作类型的电影票,而不是喜剧,那么就放弃拉这个人进电影院吗
肯定不是的。
大数据的作用,显然不止局限于,把电影的广告精准地推送到本来就喜欢这类型的电影的人的眼前。
对于平时不喜欢喜剧电影的观众。
大数据会根据这个人平时的其他方面的喜好,比如,通过他的购物习惯,通过他平时看,看影视作品的习惯。
可以的出来一个结论,这个人,不止喜欢动作片,还喜欢其他的东西,比如有年代感的东西,或者比较怀旧的东西。
那么好了,在推送广告的似乎,大数据就会给出不同的展示。
比如,将功夫的一些颇具年代感的宣传画面或者主题,推送给这个观众。
其实说白了,大数据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精准,但是这个精准,不是片面的精准,而是能够,根据一个人的不同的喜好,将电影里面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精准地推送给这个人。
这才是大数据。
大数据的确懂观众。
至少如果是普通的宣发,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还有一点就是,大数据的推送是无孔不入的,或许有人不喜欢看广告,或许有人不喜欢看预告片,他们或许选择看电影的方式是,通过好友。
那么这个时候,大数据可能会给这个观众,推送一条,你的某某某好友,正在关注功夫这部电影。
这才是大数据的厉害之处。
功夫的宣发,依托大数据,还有一点就是,比如,某个影院地处的位置,这里的人,偏好是什么样的
那么就可以根据算法,推算出来,这个地方,投放多大的排片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再比如,捆绑,关联,等等的宣传方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某个人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影片类型的偏好,但是他却有喜欢某部电影的偏好,那么这个时候,大数据就能够精确地找到,两部作品的共同点,然后用这种方式给推送到这个人的面前。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大数据要做的就是,投其所好。
就算不是直接的,也会是间接的。
老实说,大数据的确很牛逼,虽然说大数据拍电影,拍剧集,的确还做不到,但是宣发这方面,大数据的确比传统的宣发要来的更有效果,更有效率,更有性价比
功夫这部电影的宣发如火如荼地展开。
而根据大数据给出的统计,这次的宣发,比起过往的宣发来,效率和效果要高出传统的宣发很多很多。
林涛自然是喜笑颜开。
其实林涛一直都挺憋屈的,他年纪不小了,早年还能自己上大银幕自导自演,可是现在不行了。
林涛一直被认为是国内的喜剧天王,但是这个名头虽然大,可是林涛自己却一直有一个很大的遗憾。
那就是,他的电影虽然都很不错,都很卖座,可是却一直以来在票房方面却总是高不成低不就
是的,虽然下限很高,可是上限却不是很高
比如,对于现阶段的华国影坛来说,再以10亿票房论大导演,已经有些很难说服人了。
毕竟,现在单部电影票房过20亿的都已经有很多了,头部电影的票房更是直接超过了40亿。
而林涛呢最高的票房也不过过十亿而已。
这个票房成绩很好了,但是也要看是谁。
林涛显然是不甘心的,所以和王逸凡合作功夫,他才会那么的上心。
而任何一部电影想要大卖,宣发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早前林涛虽然也很厉害,但是却有一个很大的短板,那就是,他的电影,都很难得到巨头的全力支持。
毕竟,不是自家人嘛
可是这一次真的完全不同了。
难说林涛和王逸凡的合作,不是为了获得资源方面的支持。
单打独斗,真的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