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能源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在全局范围内有机调整,比如水电、核电等,而更远期的战略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勾践一个超级电力网络系统,实现全球电力互联互通。
这些年一路一带开启以来干了很多大事。
一旦全球实现电力网络互联,地球各大时区,在地球几大州的沙漠戈壁等无人区,把诸如光伏、风电站等安排的明明白白,各大时区相互交替循环供应,通过互联互通的全球电网利用特高压技术就能解决清洁能源的供需矛盾。
所谓的“碳本位”根本不在碳,而在电,也许应该说是电本位。
目前全球石油贸易每年高达几万亿美元,未来的电力贸易同样是几万亿美元的量级,而这个事情离开大中华区,全世界没人能玩得转。
所以,净零金融联盟再怎么不喜欢也得把天盛资本邀请入群来切走一大块蛋糕,没办法呀。
这一次的能源革命大浪潮,拥有一张入场券意味着要实现工业化,只有实现工业化才有能力做出能源结构的调整。
但问题来了,那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你这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做能源结构调整,他们还继续使用化石能源,不也白调整。
于是碳排放税应运而生。
所谓的碳税就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商品时,会根据所在国商品制造使用的能源情况额外征收的一笔税。
如果使用清洁能源,那么碳排放税就是零;如果使用传统化石能源,那么就要额外征收碳排放税,这个税率不低。
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他们能做的就是一点低端产业,主要就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利润,国内以前三十年来就是依靠这个路子起来的最终实现工业化,才有了今天进一步转型文明生态化的资本。
如果碳排放税施行,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就没有能力进行能源结构调整,那么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没有任何意义,一个碳税企业没利润了,活不下去那么低端产业就保不住,就更别说起来了。
换言之,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想要学兔子以前的路子行不通了,碳排放税已经把这条路给彻底堵死。
因为这辆“车”的承载力有限,以当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舒适生活,顶了天20亿人口左右,而大中华区一家伙上车就是进14亿。
从去年开始至今,贸yi战打了这么久,阿美几乎把各种手段都招呼上了,发现还是挡不住,暗地里也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
这么大块头挤进来虽然非常难受,也超载了,但舒适的日子还是能过的,因为这一次的能源革命可以降低成本,加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5g、ai等技术还能挖掘一部分生产力,换言之还能增加一批人口过好日子,所以还是能承受的。
但真的不能再多了
后面的人想要继续上车,就意味着车上的人要被踢下去,车上的人那当然不愿意了,所以肯定是直接把车门焊死,不让后面的人上车。
内卷的世界,存量的博弈就是这么残酷。
生产力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革命性的技术没有得到突破之前,只能卷起了再说。
全世界都知道,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自强的唯一道路,可架不住这个存量世界越来越卷。
如果说碳税大棒让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断了想要依靠廉价劳力和低利润这条路,那么全球最低税率15这一举措则是让其无法产业升级做高利润的产品,也就是堵死了想要利用低税率优势来发展工业化这条路。
低利润、低税率两条路同时堵死
所谓的全球最低税率15原则,即必须是在境外有业务的公司,在全球营业额超过75亿欧元的企业利润超过10的,如果满足该条件,该企业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有业务,但这个地方的企业税率只有10,那么,该企业的母国将会对其加征5的税额来弥补全球最低企业税的差额。
现在全球的大型跨国巨头集团都喜欢把总部搬到低税率地区,什么开漫群岛、百慕大之类的,一旦这个最低税率原则铺开,那么大量的跨国巨头将从低税率地区搬出并回归自己的母国,这对于那些所谓的避税天堂地区也会形成巨大冲击。
总而言之,这两招一旦祭出,基本上是彻底焊死车门的节奏,没在车上的,真的就再也没机会上车了。
这个最低税率原则对于国内的一些承担产业升级的企业影响也不大,诸如芯片行业所在的企业有很大力度的税收优惠,但这些企业的业务都是在大中华区,海外营收可以忽略,这些企业的税率虽然低于15,但也不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
大中华区庞大的市场规模是一大优势,更是底气,这些企业靠着国内市场就能成长起来,能把业内同行的外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抢了基本就是行业顶尖,不做到顶尖也抢不过市场份额来,所以不需要依赖全球市场,这是非常关键的。
值得一提的是,最低税率原则对于天盛资本来说没有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