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一,朱慈烺在杭州阅兵较射,检阅驻扎在浙江的五万靖武军。
靖武军由黄得功掌管的天武军和部分湖广的屯田兵组成,还有少部分是从被杀的刘良佐军中选拔出的精锐。
靖武军半数以上人马上过战场,在陕西与李自成干过几仗,战斗力仅次于天武军,火器配备率高达七成,未来三年可以完成全员配备火器。
看着一列列雄赳赳、气昂昂的靖武军走过阅兵台,朱慈烺对身边的黄得功道“老黄,这兵练的不错啊,我还以为要被你练废了呢”
黄得功粗犷一笑道“末将坚决贯彻殿下的治军理念,不敢有丝毫懈怠”
朱慈烺点点头,道“你在浙江干的不错,给本宫赚了不少银子,本宫也不亏待你,说到做到,已经上书父皇,加封你为靖南伯了”
黄得功立即喜笑颜开,随后认真行了个军礼道“臣,谢殿下恩典”
六月中旬,朱慈烺抵达浙江绍兴,率领浙江文武官员祭拜大禹陵,亲制祭文书名,行九叩礼,并执笔提下“地平天成”四个大字。
两日后,南巡大队到了余姚,朱慈烺第一时间拜见了致仕回乡的礼部尚书姜逢元。
姜逢元是朱慈烺在东宫的老师,以往在朝堂之上多次支持朱慈烺,他课讲的不咋地,却写了一手好字,让朱慈烺受益良多。
听说皇太子南巡路过余姚,要住在姜家,姜逢元近日来高兴的没睡过一个安生觉。
在姜家的书房中,朱慈烺正在挥笔写字,姜逢元拄着拐杖站在一旁等候观看,仿佛回到了数年前在文华殿教导太子时的场景。
姜逢元心中感叹“太子真正长大了,如今管着半个大明的事情,此番南巡能住在姜家,这是天大的面子啊”
朱慈烺下榻姜家的这几日,时时处理朝政,还接连召见了十几名当地官员,姜逢元都看在眼里,心中自豪难掩。
朱慈烺将写好的字拿起来轻吹了一下,看向姜逢元道“老师,这是学生送你的,请您品鉴一下”
看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八个苍遒有力的大字,姜逢元眼中一热,颤颤巍巍的就要跪下谢恩,却被朱慈烺拦住了。
姜逢元说道“老臣谢过殿下的恩典,只怕臣这小门小户的,委屈了殿下。”
朱慈烺含笑道“老师家里鸟语花香,清净优雅,本宫很喜欢,谈不上委屈。”
姜逢元听到这里,流着泪谢恩,说道“老臣年老体衰,无力再为朝廷效命,因此想举荐一位能臣为殿下打打下手。”
朱慈烺讶然道“老师请说,是何人”
姜逢元道“此人名叫陈子龙,为绍兴府诸暨州知州,心有大志,且勤俭爱民,颇有大才。”
“陈子龙”朱慈烺默念着,感觉这名字有些耳熟啊,应该是历史上哪个名人。
听了姜逢元的详细介绍,朱慈烺这才记起这位抗清英雄陈子龙。
陈子龙是复社的成员,崇祯七年时参加会试,因当时主考官是极度排斥复社成员的首辅温体仁,陈子龙不出意外的落榜了。
落榜后的陈子龙回家闭门谢客,专心学问,反对王阳明后学的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以改变残酷的社会现实。
陈子龙整理了徐光启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专心农事,特别重视农业生产,主张发展社会经济富强大明。
崇祯十三年六月,陈子龙出任浙江绍兴府司理,兼代理诸暨知州,那时他的治下连年水患成灾,饥民蜂起。
为了维护当地社会稳定,陈子龙刚柔并用,剿抚兼施,一边力行保甲,设互首之法,申连坐之令,平定饥民暴动,一边亲司赈事,救济饥民,立粥厂,设药局,养老幼,医病疾,收死骨,救活十几万人。
朱慈烺记起了历史上的陈子龙,在南明时期坚决不剃发,抗清时被清军捕获押往南京,在途中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他乘守者不备突然投水自杀,被捞起时已经气绝,清军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
朱慈烺想从浙江储备军粮,一心想着加赋,却忘了改革农业生产,此时听姜逢元提到陈子龙和农政全书,猛的一拍大腿,道“徐盛,快去绍兴府将陈子龙请来”
两日后,陈子龙抵达余姚姜家府上。
陈子龙今年三十三岁,方脸微胖,留着短须,一副传统文官的打扮。
朱慈烺开门见山的问道“陈子龙,本宫的老师闻你有大才,特地向本宫举荐了你,你有何救国富国良策”
陈子龙深施一礼道“回殿下,臣以为,富国必以本业,应当发展农业,丰衣足食,救民救国”
陈子龙引经据典阐明农业为立国之本,提出富国必以本业,他还把中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所记载的111次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分析。
陈子龙道“臣对蝗虫的生活和活动范围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是涸泽者蝗之原本也”
随后,陈子龙并提出了几种防治办法,朱慈烺听得连连称好。
大明能人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