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般时代舍生取义的例子数不胜数。
史记记载,客惭,自杀。
别人不信任你,首先想到的是就是羞耻,肯定是我名声不够好,导致别人不信。
伍子胥被人所救,离开之时叮嘱这人不要把他行踪告诉别人。那人当即自杀
总之,这般时代风俗接近两汉,人格自尊之强烈到后世人几乎理解不了的地步。
反倒是越到后来,文明演化,血气渐失,明哲保身,猥琐流的就越来越多,反倒觉着当时人太蠢了
写这么多,是看到本章说里分成两派争论,觉着很有意思,其实都有道理。
但是好像都没有提到当时人的耻感,和强烈的自尊人格。
这里随便举两个例子,在史书上找找,这种事情多的去了。
还有对儒家也有着很大误解,把宋儒当成了汉儒去理解。
其实汉儒和宋儒完全可以说是两回事。
汉儒更原始,更接近宗教,更刚烈,而理论更不完善,更是讲究不要怂上去干
误会最大的是董仲舒,老是把独尊儒学,导致儒学误国之类的锅让董广川来背。
实际上,董仲舒和公其传承的羊学派是相当重视民本,相当刚烈的学派了。
他这一派的公羊儒学,讲究的是大复仇主义,九世之仇犹可报,要大举进攻匈奴,报高祖吕后之辱,匈奴杀戮百姓之仇
这也是汉武帝尊儒的很大原因,各学派只有儒家或者说是公羊全力支持和匈奴开战。
而提倡天人感应,更是为了限制君权。君权独尊,无人可制,所以需要一个上天来制衡,想要把君权装入笼子里。
日后的公羊学派更是提出释放奴隶,平均田亩之类的激进主张
看看,这完全不像是儒生干的活吧日后儒家士子和地主阶级一个概念,但是这时候还真不是
还没有上架,扯远一点也没关系。
不交代清楚这些背景,思潮,很多人其实就理解不了本书之中的一些时代背景。总是会把明清时代的事情,代入到汉代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