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卫星武器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视(1 / 4)

烽烟狼卷 骨头渣子 7775 字 2016-11-24

如果说本世纪会上演一场大国间的战争的话,则很可能不再像以往那样从地面和空中的爆炸声中开始,而是会发端于太空悄无声息的动能武器拦截和激光武器照射。中国正大力发展的反卫星武器已经对美国未来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战略产生重大影响。美国的许多战略规划人士甚至忧心忡忡地认为,若不保持足够的警惕,美国将在太空再次遭遇"珍珠港事件",美国在信息时代拥有的绝对优势也会随之演化成工业时代的不利处境。因此,随着中国反卫星武器的发展日渐成熟,美国也会积极发展针对反卫星武器的威慑手段及新一代空间技术,这无疑会在太空领域引发一场"大博弈"。

解放军优先发展反卫星武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2000年美国国防部发表年度中国军力报告,首度披露解放军正在发展直升式反卫星导弹,并称这仅是中国为削弱美军在太空的主导权而采取的一小部分举措。随后的事态发展似乎验证了这一判断的准确性。据媒体报道,从2004年开始,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三次直升式反卫星武器试验,并最终在2007年1月11日进行的第四次试验中取得成功,击落了一枚已经报废的气象卫星。而在此次试验前,中国航空工程师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反卫星武器模拟试验,并以发展"空间拦截器"的名义,成功地利用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将重约100公斤的有效载荷沿特定轨道送入太空。

将中国的直升式动能拦截器送入太空的运载火箭,可能是在中程弹道导弹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一种机动式四级固体燃料火箭,射程大约在千米之间。美国情报部门称为的反卫星导弹则可能是"开拓者"-1(kt-1)或"先驱"-1型固体燃料运载火箭的新改型。尽管中国方面称kt-1主要用于发射小型商业卫星,但实际上该项目启动初期就确定要优先满足军事需求,"以加快中国太空武器的发展步伐"。这种运载工具的制导系统得到地基雷达的辅助,另据未经证实的中国消息来源称,这种反卫星动能拦截器采用的是经过改良的导弹战斗部。导弹是俄罗斯最先进的地对空导弹(北约代号为"咆哮者")的中国版。该导弹被冷发射至30米高度后,固体燃料发动机开始点火,在飞行的初始和中间阶段采用带无线电校正的惯性制导,在最终拦截目标时转为主动制导。参与反卫星武器项目的解放军空军的工程师们,曾具体提出借鉴俄罗斯最先进的防空技术破解反卫星项目发展中的诸多难题。cad1();不过层次更高的国家级研发项目也将红外导引头作为制导系统的研发重点。因此,中国反卫星动能拦截器的制导系统有可能既使用多谱勒雷达,也配备红外导引头。

据长期关注军事问题的中国某新闻网站透露,解放军已经部署了多达40枚直升式反卫星导弹。此外,中国还从俄罗斯引进了可装备8个营的地对空导弹系统。这些导弹具有一定的弹道导弹拦截能力,稍加改装后也可用于拦截卫星。一些未经核实的中国军事报道也称,中国对发展空天一体防御系统的兴趣日渐浓厚,强调用防空导弹系统谋求太空控制权。这种系统可能与美军的"标准"-3导弹项目有些类似。"标准"-3型导弹是美国海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一环,用于拦截来袭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参与反卫星武器项目的中国工程师们已对该导弹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国直升式反卫星武器的发展,对美国在低地球轨道运行的照相侦察卫星、光电成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以及电子情报卫星等构成了严重威胁。战略防御专家称,只要部署20枚直升式反卫星武器,就可确保摧毁机密的美国国家安全太空成像系统主要依赖的六到七枚光电侦察成像/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而若再多部署20枚直升式反卫星武器,则可确保摧毁各由三颗卫星组成的四个共轨式卫星群座,从而使美国海军丧失赖以锁定敌方战舰和陆基防空系统的手段,更无法动用超视距卫星制导导弹攻击这些目标。因此,这些光电侦察成像/合成孔径雷达/电子情报卫星很可能成为中国反卫星武器的打击目标,若在冲突伊始就遭到重创,则对美国是非常沉重的打击。

除了已取得试验成功的直升式动能拦截器外,中国的直升式反卫星武器还有可能配备电磁脉冲(核或者非核)弹头。解放军也在致力于为其反舰弹道导弹项目研发类似的弹头,二者采用的技术也相近。这种武器系统一旦实战部署,将对美国大量在低地球轨道和高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军用和民用卫星构成严重威胁。中国或许认为,采用这种办法可有效对付美国近来部署的与导弹防御有关的红外预警卫星,从而确保有效的核威慑。

不过,鉴于由中程弹道导弹改进而来的运载工具,其射程无法到达在距地球表面3.5万多千米的低倾角赤道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运行的卫星,而美军最为倚重的军事通信卫星、导弹预警卫星以及电子侦察卫星等就运行于这些区域,因此有报道称中国正在jl-2潜射弹道导弹的基础上研发一种潜射反卫星运载工具。cad2();jl-2潜射弹道导弹主要装备中国新一代"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最终建造数量可能达20艘。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