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三章 瓮中之鳖(1 / 2)

第三五三章瓮之鳖

劝降是个技术活,依据降将的心态,点到为止即可。

过度用力,或者过分随意,都不行。

曹操劝降关羽,可谓是用心良苦,诚意十足,送马送美人,待之以厚,待之以诚,试图感动关二爷。

结果呢?

关羽一听说刘备的下落,立即前去投奔,让曹操扼腕叹息,无可奈何。

皇太极劝降洪承畴,油盐不进,一幅摆明了要为明朝殉节的态度。

在准备放弃之时,通过洪承畴掸去衣间灰尘的细小动作,判断洪经略并无死志,从而成功将其招降。

经验自然要借鉴,徐还对杨再兴也是点到为止。

不管是这几日的了解,今天的观察,还是历史记载,都看得出来杨再兴是个血性汉子,讲究忠义之辈,而且他心底里应该也有建功立业的渴望。

没有立即从山涧跳下去,给了自己说话的机会,可见他并无死志,至少不甘心这样死去。

那么,只要给他机会,他岂有不要之理?

说到底,杨再兴的顾虑不过是两点,一个是曹成对他的救命之恩,难免不忍背叛;另一个则是斩杀韩顺夫之事,担心官军记仇,苛待于他。

徐还几句话,成功打消了他的疑虑。

前者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曹成是个志大才疏的匹夫,难成大事,跟着他是不忠不义。

至于那份救命之恩,为曹成南征北战多时,远的不说,打下莫邪关便是大功一件,已然算是报恩,没必要在纠结。

此刻,反倒是欠下了徐还一个,或者说两个莫大的恩情。

不杀之恩、知遇之恩。

杨再兴心里明白,先前交战之时,牛皋完全可以趁自己精疲力竭而下狠手,一击毙命。到了绝境之地,官军也没有逼着自己跳崖,或者最后一击。

显而易见,徐还是有意放了他一条生路,同时为了打开了一扇大门,一个新的希望与可能。

投降官军,参与抗金!

徐还言下之意很明确,韩顺夫之死可以不计较,而且位置由自己补。

如此恩厚,如此诚意,如此前途光明,杨再兴并非愚不可及之辈,又岂会拒绝?

于是乎,皆大欢喜。

徐还松了口气,终于将这位猛将收归麾下,实力更进一步。而杨再兴也有种得遇明主,焕发新生的感觉。

至于牛皋,很快与这位英武勇猛的同僚有说有笑,有道是不打不相识,何况他们本有许多相同话题。

切磋交流武技战术,大有相见恨晚的意味。

不过返回之时,张宪和岳翻的表情不那么友善了,首先是一脸惊讶。

他们只当徐还是去追杀杨再兴,没想到转瞬间来了个招降,这算什么?韩顺夫白死了吗?

岳翻似乎有点赌气,一时转不过弯来。

徐还也是无奈,好心救了他一命,可他全然不知,更不会领情啊!

“两位也看到了,杨再兴是一员猛将,本质也是忠义之辈,可惜被奸人迷惑,而今已然悔悟,投效朝廷,抗金杀敌,为国建功。”

徐还解释道:“韩顺夫之死,乃朝廷遗憾,大宋缺了一位猛将,杨再兴投效,也算是赎罪补偿,还请两位理解。”

虽然感情一时间难以接受,但徐还的身份摆在那里,而且大宋素来有招降的习惯,张宪和岳翻也不好说什么。

至于杨再兴杀了韩顺夫,当时战场各为其主,不能与私仇混为一谈。何况韩顺夫之死,很大程度是咎由自取,不能全算在杨再兴头。

杨再兴也是聪明人,当即前道:“此前杨某屈从贼人,多有错失,还请二位将军见谅。

害了韩将军是杨某之错,回头定当到韩将军灵前香,请求谅解。”

话说到了这份,还能怎样?

张宪不失时机地打圆场道:“各为其主之事,杨兄不必介怀,既投效官军,往后奋勇杀敌,好好报效朝廷便是。”

“不敢不尽心。”

杨再兴道:“杨某这将曹成所部的布防情况告知,曹成贪胜,冒然进军,粮草无以为继,此刻反击断其粮道,必可将其一举击溃。”

“难怪适才我们一攻去,他便匆忙撤回莫邪关了。”

张宪笑道:“原来如此,那眼下当真是良机,驸马您看,要不要以杨兄为先锋,立即攻去?”

“攻去是自然的,不过先锋不必了,此战有劳二位了,务必击溃敌军,生擒或手刃曹成皆可。”

徐还笑着吩咐,杨再兴刚刚投诚,这个时候让他立即去攻打旧主,心里难免不好受。

再者,曹成几乎必败无疑,追杀之功唾手可得,自当送到张宪和岳翻手,减少他们对杨再兴的抵触。

至于岳飞那边,也算是个交代。

当然了,即便没有这桩功劳,岳飞肯定是不会对招降之事有什么意见的。

在原本历史,杨再兴不仅杀了韩顺夫,还杀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