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章 市政建设(1 / 2)

靖江县作为乌江地区的首县,不但是地区行署、警备司令部、巡回法院等机构的所在地,同时也是本地农业发展最完善的地区。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县的所争取到的建设资金、物资以及人员,一直都是乌江地区各定居点中最多的,尤其是县政府所在地的靖江镇,该县不但得到了财政部的巨额拨款,同时也得到了地区行署财政处的各项补贴,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日千里,异常迅速。

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的逐步发展,如今包括靖江县在内的一系列新定居点在建设时,采用的往往都是东岸国内最先进的技术以及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就连质量要求都是高标准,整一个是按照百年大计来建造的。

比如这座城市的下水道设施,它吸取了东方县等老牌城市坡度过缓的教训,采用砖石水泥砌就的高标准下水道,以一个较大的角度将城市污水排出去。这些下水道的分支网与主干网络,尺寸都很不小,与其说是一个下水管道,不如说是一个用砖石封闭起来的大河沟。大河沟需要定期清淤和检修,因为污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会沉积在河底,从而使得河床逐年抬高,进而影响到下水效率。清理的方法也很简单,即派人进入下水道中,用铁锹和铲子将河床上充满恶臭的淤泥挖走——而在这个时候,原本应该流经这个下水道的污水就将临时经别的管道流走,这可由事先做好的闸门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正在兴建的靖江镇城市下水管网是与公共厕所的污水排放管道合二为一的,即支网——每家每户的下水道,采用粗陶管,外侧上釉防渗漏,陶管外用砖头水泥固定好,以防破裂——与支网之间互相独立,然后汇总的小干流(砖石砌的小河沟)与公共厕所的下水管道连通起来,最后进入主干流(封闭的砖砌大河沟)之中,流到城区之外。

排出去的污水最初打算是直接任其流入乌江之中,但地区行署专员汤圆直接将这个方案枪毙了,因为太不卫生。汤圆坚持认为,除非直接将这些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否则任何将污水排入河流——特别这还是全县大部分人的饮用水来源的时候——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必须禁止。而在与上面派过来的实践城市污水处理的专业人员们一起研究后,汤圆最终打算将这些污水经过处理后排到城市外的荒郊野地里。

而将这些污水排到外面的荒郊野地,靖江镇方面同样设立了两个方案,其一是将这些营养丰富的污水(往往包含粪便尿液)漫灌到野地上。反正如今东岸的野外到处都是荒无人烟的未开发地带,将这些污水排到野地里,似乎并不会产生什么很坏的影响。因为那里势必离主要的居民区相当远,不会污染居民区的空气,也不会污染水源,绝对是一种理想的处理方式。

事实上欧洲人一直到19世纪还在将污水流过轮休的土地,以使其获得肥力,不过很快由于恶臭的气味以及污浊、不卫生的环境而遭致了居民们的反对,遂使得这种处理方式渐渐消失了。不过这在东岸却不是什么大问题,盖因这里野外到处都是大片的荒地,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很多年内仍将持续荒芜着,将污水排到这些地方,能够在很多年内持续增加这片土地的肥力,将来一旦决定开发,必将能够获得一个很好的收成。

第二个方案则是在荒郊野外设立污水处理厂,这个厂的工艺其实也很简单,大体上包括沉淀槽和化学洁净池。卫生部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内多个城市做研究(一般是国家下发的课题,有数量不菲的课题研究资金)时发现,污水中95%以上都是水,其他的如有机质、砂石等的含量占比不大,因为城市下水管道已经经过几道格栅(过滤粗大物体)、滤网(过滤细小的杂质)的洗礼,经蒸汽泵站加压后流到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已经相对较为“洁净”了,因此处理起来较为简单。

沉淀槽的作用就是将一些既不溶于水的、也不悬浊在液体中的物质(一般是砂子)沉淀到池子底部,而诸如粪便、油脂、腐烂动植物组织等有机质一般都是呈悬浮或溶解状态的——这些有机质如果不做任何处理就排入河里的话,那么有机物质会逐渐腐烂、消耗氧气,同时放出难闻的气体,最终导致水里的鱼类和植物因缺氧而死亡,同时也会在河里产生大量污泥并使其淤塞,影响船只通航。

经沉淀槽初次沉淀过的污水在经泵站(抽水机)加压进入化学洁净池后,工作人员们会往池子里投入明矾、粘土、石灰、硫酸亚铁等一系列的沉淀剂,以使更多的杂质沉淀到池子下方。然后,经过这两道工序的污水,便可以安全排放到野外的荒地上,又或者经暗沟排入乌江之中——这时候已经没有太多危害了。

而沉淀槽和化学洁净池底部的沉淀物也可以定期清理,这些富含水分和有机质的淤泥非常肥沃,经干燥处理后是一种良好的肥料。当然,如果没人愿意使用这些肥料的话,人们也大可通过水泵将这类富含大量水分的淤泥抽到专门容器中,最后运到大海中扔掉——不过这么做显得过于浪费了一些。

显而易见的是,第二种方案虽然需要额外兴建一座污水处理厂,但整个过程更合理、也更科学,产生的污染也更加小。因此,乌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