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烈日骄阳之下,刘奇正手忙脚乱地批阅着公文。
说实话,他最近有些胖了。或许是四川幕府的事业蒸蒸日上,让身为节度掌书记的他权势日重,心情愉悦,正所谓心宽体胖嘛,日子过得好了,这身材自然就走样,反正他又不会如同武夫那帮打熬身体。
成都幕府如今掩有半个云南和几乎整个川中。不,事实上可以把“几乎”二字去掉了。大顺四川节度使刘忠贵在去年(1700年)下半年就起马步炮兵五万余,誓师北伐,与清军大战。
是的,清国和顺国已经开战了。起因是大顺朝廷发现满清竟然同时在两个方向开战——其实人家派往西域和漠北的人马并不多,主力没走多少——因此自觉有机会,想要北伐捞点好处。
战斗是在去年下半年打响的,以顺军江西节度使(非实职,美官而已)所部兵马四万余人东行,进攻清国皖南地盘开始。随后,大顺主力也在湖北方向展开行动,大军号称十余万人,如果再算上袁、贺两部出动的三四万人的话,总兵力高达十五万。
四川幕府也接到了长沙朝廷的旨意,要求他们在川北发动攻势,策应湖北方向主力的行动。恰好四川节度使刘忠贵也想攻取汉中,为他的半独立王国加道屏障,于是便顺水推舟北伐了。
一开始川军打得很顺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了清军在川北不多的几个据点,且伤亡很小。之所以如此顺利,说穿了还是靠当地人的帮助。清军控制区的士绅,早就和四川幕府暗通款曲,甚至还拉了不少清军军官下水,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就连刘忠贵也没想到如此顺利。
刘奇对此倒没什么奇怪的。这几年经他手批出去的情报开支,少说也三万多块了,其中大部分都用在川北和汉中。这也就是大顺国强大了,在南方站稳脚跟了,有一定的气象了,不然这些钱怕是想花也花不出去呢。士绅们别看满肚子诗书,可论起家国大义来可能还没许多草莽中人强呢,一个个只计较利益的事,民族大义那是排到后面的。若是大顺不能给他们看到希望,想让他们反水,那是想也甭想!
川北战役结束后,大军没怎么休整,就直扑汉中而去。这个时候他们就遇到真正的麻烦了,清军在此有上万新军,绿营除了少量本地的之外,绝大部分都是来自陕西和山西两省的,打得十分顽强。而川北与汉中之间本就地势险要,关隘众多,进攻一方势必要比防守一方付出更大的代价。大顺兵马在汉中打得极为惨烈,一个关隘往往要反复冲击,死伤枕籍。
而且,清军也利用山间地形复杂,曲折回绕的情况,多次设伏,截断顺军粮草及辎重,极大牵制了顺军的兵力。最惨烈一次,为了保护新运上来的大炮,顺军一个指挥几乎全部打光,才在火速赶来的友军支援下护住了大炮。战斗结束后,指挥使看着遍地的尸体,嚎啕大哭,怎么都不肯离开战场。
无论是刘忠贵还是刘奇,都看出如今正是比拼战斗意志的时候。因此,负责后勤供给的刘奇拼了命地搜刮粮草、饷银、弹药及其他物资,供前线支用。他甚至已经在川中及云南部分地区对富户展开了派捐,就连东岸人设立的成都商站都意思意思给了三千块钱。
而令人讽刺的是,长沙的李来亨除了在最一开始拨了三千杆步枪、二十门火炮及若干弹药外,就再没给过任何援助。哪怕川中的信使一个接一个前往长沙,也要不来一分钱,着实让人气恼。而长沙方面给出的理由则是他们正在猛攻清军湖北防线,人员、物资消耗极大,实在没有余裕支持四川,让他们“坚持”。
但刘奇通过情报网络打探后得知,因为清、顺两国在湖北经营多年,城堡密布、军寨林立,再加上当地河流纵横——很多是出于军事目的人为挖出来的河流——障碍物众多,根本不利于大军进攻,因此大顺朝廷派过去的兵马多在长江北岸的自家地盘内,且被地形分割,一线接战的人员并不多,撑死了几万人罢了,且战斗强度也很有限。
刘忠贵闻言愤极欲狂,不过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朝廷对他的提防之心甚重,不是袁、贺之流可比。说难听点,长沙方面未必就愿意看到他刘忠贵夺取汉中,攻入秦地。盖因真到了那步田地,有秦陇巴蜀地盘在手,甚至还有半个云南,实力已经不弱于真正地盘不过三个半省的大顺朝廷了,你让李来亨如何自处?
所以啊,万事还是得靠自己。想要夺取汉中作为巴蜀的屏障,指望长沙那边帮你出力无疑是缘木求鱼,终究得靠自家将士们手里的刀枪来夺取。刘忠贵自问这些年治军严格,将士们应得的饷银、赏赐也没有丝毫短少,军心士气应该还维持在一个可以的位置上。那么一切就听天由命了,夺下汉中,一切都有了回报,从此秦岭之险他刘某人与康熙共之。如果夺不下,那么损失可就大了,死伤的人命不算,这家底子也差不多打空了,清军的威胁还始终挂在头上,毕竟从汉中南下可比从秦岭北上容易多了。
刘奇作为蜀国公的心腹,自然清楚其中的道理。因此,他是真的竭尽全力在为幕主的大业忙活了,为此已经有整整一个月没回家,吃住都在衙门里,可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