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辽东三县(1 / 3)

1684年1月30日,南满大东沟,晴。

大东沟县城的建设工地上,一台蒸汽鹤嘴锄正在刚刚被火烤得松软的土地上工作着。这台由7.5匹马力蒸汽机驱动的机械,向这片工地上两千余名各组劳工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只一上午的工夫,就将这段原本需要好多壮劳力才可挖掘的壕沟给清理了出来,效率当真令人惊叹——当然代价也不菲,因为使用过度及土层下暗藏石块的缘故,一上午就废掉了两块锄头,让蒸汽鹤嘴锄的维护工人心痛不已,这都是要从本土进口的优质锄头啊!

蒸汽机械在大东沟的使用当然不仅仅于此,事实上在辽东三县中建设得最好的丹东县,就刚刚建起了一座蒸汽木材加工厂。这座木材加工厂有一个总马力达到了150匹的中央动力车间,由本土某刚刚关闭的地方性小国企赠送,算作中央对远东的补贴之一。当然登莱开拓队接收后也花钱在本土聘请了一两个技术工人,同时采购了大片易损件作为备件,这才将这家登莱最为现代化的木材加工厂给开办了起来。

蒸汽机械的逐步引进,预示着远东三藩生产力的增强,地方开发程度的加速,当然同时也意味着本土工业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毕竟这都是本土淘汰的老旧技术或设备。被远东三藩当宝一样重金聘来的技术人员,要么是嘴上没毛的年轻人,要么是在本土竞争中的失意者,总之都不会是什么高级人才,这就能看出很多问题了。

当然远东三藩并不会对此感到多少不满,因为它们的工业基础本就十分落后,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也较为缺乏。别看登莱、宁波等地承平数十年,人口增长较快,但因为之前漫长的军管期,两地绝大部分金钱、物资和人力都用在了战备开支上,导致落实到民生——尤其是至关重要的教育——上面的资源严重不足,中间虽然间或抢了不少手工业者,但大部分都被迫送到了本土,故登莱、宁波等地的工业基础始终发展不起来。

好在随着战略形势的改善,远东三藩的军管期及时结束,被解放出来的大量资源开始逐步投入到民生建设领域,辖区内各县的教育状况也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民——尤其是新一代——的识字率有所提高,再加上人口繁衍带来的财富积累,这些都为工业升级提供了必备的基础,因此现在本土开始将一些过时的技术或淘汰的设备出售给远东三藩,说起来是正当其时,当地工商界人士或社会精英对此也感到颇为满意——任劳任怨、勒紧裤腰带为万里之外的本土输送人口,这么多年下来总该也有点反哺了吧,不然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所以你便看到了,本土加强了对库页岛煤炭基地、冶金基地和军工生产基地的技术投入、批准了南铁公司在登莱地区修建胶烟线铁路、许可了宁绍地区修建多家蒸汽化轻工业作坊的请求,一时间使得远东三藩的工业水平快速提升,在用蒸汽机总马力怕是不下四千五百匹(不算蒸汽机车),且还在呈快速增加之势。

就连相对荒僻的辽东三县,也分润到了一点好处:大东沟县有了几台蒸汽工程设备,丹东县有了一家规模中等的蒸汽木材加工厂,宽甸县也修建起了一家蒸汽面粉厂,大家都有好处,谁也不亏欠,皆大欢喜。

当然了,大东沟县分得的几台蒸汽工程设备与其他两县比起来,其实还是要逊色不少的。不过,谁让你是辽东三县里面成立早晚、人口最少、实力最弱的一个县呢?至今人口不过数千的大东沟县只有区区两个乡镇,开垦出来的田亩也不是很多(不过出海捕鱼的渔船数量倒是三县里面最多的),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比较弱小,因此有这待遇也不奇怪。

“大东沟县基础薄弱,原本我还很是担心呢,没想到现在形势变了,威胁解除,你们可要抓住这个良机,好好干啊!”大东沟县城外的一处草地上,刚刚由本土执委会批准提拔为登莱开拓队副队长的廖得功少校(享受中校待遇)牵着一匹神骏的战马,一边信步走着,一边朝跟在身后的一位年轻军官说道。

年轻军官名教常邦,东岸陆军元老常开胜之孙,刚刚从定远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他因为成绩优秀,被特批授予了中尉军衔,来到远东以军人身份担任了大东沟县的代理县长,主持全县的军务和民政。

常邦的运气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因为在他去年(1683年)下半年刚刚就任大东沟县没多久之后,登莱开拓队方面就正式与清廷签订了一份和平协议,双方确立了边界,各自罢兵息战,并且开放了互市贸易,一股和平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和平协议一签订,原本悬在大东沟县数千居民头顶上的战争之剑自然也就消弭于无形了,这令常邦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若是清军大队攻来,他还真的不好办呢,肯定要经受一些损失,毕竟凤凰城的那个崇年说起来也是有那么点本事的,这已经在东岸、满清双方多年的相持中被证明了。

常邦虽然是军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同民政,而且就算真的不懂,也可以放手让底下人去做便是了。更何况,自从黑水交通学院被好好整肃了一番后,许多毕业生开始向外分配,大东沟就业分到了几位,再加上一些熟悉本地事务的